第十六卷 文化馬力:披著綠軍裝,扛著衝鋒槍
第一章 我們都是“軍營文化”下的綠衫軍
我們不怕丟陣地,丟了可以奪回來。
部隊對人的個性有著深刻的錘煉,不服輸,無論有多少困難都要克服,不屈不撓,頑強奮鬥,不斷地進攻。我們不怕丟陣地,丟了可以奪回來,不怕大船變成小船,心理上沒有障礙。但是僅僅靠部隊的光榮傳統是不行的,還要靠市場的知識,進行不斷地學習,所以創新和學習很重要。
——任誌強在2012年首屆中國領袖力年會暨慧?中國啟動儀式上如是說
背景分析
在業界眼中,華遠素有“披著綠軍裝的地產大軍”之稱。這一稱謂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有一定的事實根據的。
首先,華遠的舵手任誌強就是地地道道的軍人出身,他在1969~1981年參軍,並先後做過排長、參謀,有11年的軍齡。軍旅生涯讓他養成了一種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這種英雄主義精神讓他在以後的創業中有了一往無前的勇氣。他說:“我剛入伍的時候學的第一首歌就是《鋼鐵的部隊》,然後是《鋼鐵戰士》、《鋼鐵的兵》,隻要想起這些軍歌,我就有了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
其次,華遠有很多人都是軍人出身。華遠集團黨委7個人中有5人曾為軍人,1人為軍屬。過去的華遠集團公司有400人之多,將近1/3的人是軍人。
這一特點也注定了華遠有軍人氣質。不怕困難,努力爭取的“軍隊精神”成為華遠決戰地產江湖的重要精神,而任誌強也在企業管理中運用部隊指揮、管理的一套,並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華遠的“軍人文化”對企業管理者管理企業是有借鑒意義的,一個企業隻有具備迎難而上、堅韌不拔、不斷進攻的精神,才能在商戰競爭中站穩腳跟,取得勝利。
拓展透析
1985年,聯想成立第二年的某一天,柳傳誌聽說國家體委要購置14台IBM電腦,立即找到體委的一位科長,但這位科長對此事沒有最終決定權,決定權在體委器材處。柳傳誌又找到器材處,磨了一天器材處點頭通過了。
可是,國家體委的這筆外彙在中國儀器進出口公司,按當時政策,儀器進出口公司有權決定從誰那兒買這批機器。於是,柳傳誌又去找中國儀器進出口公司。在中國儀器進出口公司,柳傳誌遇到了該公司一位最基層的業務人員,他對柳傳誌一點都不客氣,劈頭就問:“我們有自己的進貨渠道,這批機器憑什麼給你做?”最後幹脆把柳傳誌轟了出去。當時房間裏有很多人,柳傳誌尷尬地從房間裏退了出來。
出來後柳傳誌心裏很不舒服,但過了一會兒他安慰自己說:“我不跟他一般見識。”最後,柳傳誌找到轟他出去的那個人的同學幫忙說了好話,這單生意還是做成了。
在帶領企業發展的過程中,企業管理者常常麵對看似難以跨越的障礙和難堪的挫折,這時如何調整心態、跨越挫折而不被其壓垮,決定著企業發展的成敗。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要想帶領企業走向成功,就要在企業中營造堅忍不拔、積極進取、迎難而上的精神,以樂觀和自信的心態麵對企業發展中的一切挑戰。
1.堅韌不拔的精神。
對一般人來說,25~35歲是創業的最佳時期,如果過了40歲就非常遲了,40歲以後再創業就是非常罕見的了。雖然這樣說,但是隻要一個人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即使到了40歲以上,創業照樣能夠獲得成功。任正非就是這麼一個成功的創業者。
1991年9月,華為租下深圳寶安縣蠔業村工業大廈三樓作為研製程控交換機的場所,在這棟破舊的廠房中,任正非帶領50多名年輕員工開始創業。此時,華為的未來是充滿艱險和未知的。
但是,眼前的困難並沒有難倒任正非,他帶領部下把整層樓分隔為單板、電源、總測、準備四個工段,外加庫房和廚房。同時,在廠房內放了十幾張單人床,還有一些用泡沫紙箱板做成的地鋪,這就是華為員工們的住所。華為員工吃住都在這裏,條件相當艱苦。
這裏沒有空調,隻有吊扇,華為員工冒著高溫夜以繼日地工作,設計製作電路板、話務台,編寫軟件,調試、修改、再調試。此時的華為員工累了就抽煙解乏,困了就趴在桌上或在地鋪上睡一會兒,醒來再接著工作。夜裏為了防蚊子,值班員工就用套機櫃的塑料包裝把自己裹起來,隻在臉上挖幾個洞。
在這樣的情況下,任正非幾乎每天都到現場檢查生產及開發進度,開會研究麵臨的困難,分工協調解決各式各樣的問題。
就是依靠這種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品質,任正非帶領華為員工一步一個腳印打造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
企業管理者要在企業內部打造堅韌不拔的“軍人精神”。正如法國哲學家拉梅特裏所說:“堅韌有一個由比閃電還敏捷的各種液體組成的、看不見的兵團,使它的部下隨時供它驅使。”忍耐和堅持是痛苦的,但它最終會為你帶來成功。
2.不斷主動進攻的精神
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環境下,任何一個企業所渴求的都不隻是具有專業知識、埋頭苦幹的人,而更需要的是積極主動、充滿熱情、靈活自信的人。一個合格的員工不會被動地等待別人告訴自己應該做什麼,而會主動去了解自己要做什麼,並且認真地規劃它們,然後全力以赴地去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