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隻是她談話的一部分。這些人所能抱怨的,可是毫無止境。
無論是喜歡嘮叨的太太,或是健壯的大男人,這類人隻要一開口,通常是說個沒完沒了。他們把自己放在舞台中央,是各方注意的焦點。隻是,聽眾所能回報的,大概隻是一個大大的、深長的哈欠,並希望自己就此失去意識,直到談話結束。
以上所提到的種種人士,他們並不知道自己的言談令人生厭。正如我們所說,沒有人會故意惹人討厭。這些人認為自己是各種集會的活力泉源,是聰明伶俐的社交家,是提供情報或珍貴信息的人。也許你和我也正是這一類型的人,隻是我們自己尚未察覺。
值得慶幸的是,這類狀況還是有跡可循的,隻要我們留心觀察,隨時警覺,應該還能及時挽回我們的聽眾。
好比說,有些聽眾會現出不自然的微笑或眼神。如果我們正滔滔不絕地談到自家的小威利如何討人喜歡,突然發現聽眾正坐立不安、心神不寧的樣子,那時我們便要趕快停止話題,或是讓對方也有機會可以談談他們家的女兒。當然,接下去你便也會感受同別人一樣的痛苦了。
再比如說,如果對方開始偷偷地看手表,或者開始用力甩手表,或是把手表拿到耳朵旁邊,其用心就更明顯了。你那時若不立即打住話題,就要明白對方已開始在內心嘀咕,甚至開始咒罵了。公開演講的人尤其應該隨時注意這種“看表征候”。
不專注的眼神也是一項不可忽略的警示,那是對方對目前的話題不感興趣的表示。如果在一個雞尾酒會上,我們正在談話的對象在左顧右盼,就表明他對我們的談話已經厭煩。因為他擺脫苦難的唯一的方法便是用乞求的眼神向經過的人求救。當然這個方法一點效用也沒有,沒有人會傻得願意同他交換位置。因此,假如你尚有些人性的話,最好趕快停止話題,放了那個可憐蟲。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產生疑問:以上談到的問題,究竟與心靈的成熟有多大的關係呢?我們可以這麼說,言語乏味可以顯示出說話的人缺乏智性、想象力和對人的敏感性,而這些特性都是完成健全人格、對別人產生正常反應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語言不生動的人不但不了解自己、不喜歡自己,甚至也不能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由於他不能使別人了解自己的基本需要,並得到滿足,因此在與別人交往的時候,也很難去了解並滿足他人的需要。為了補償內心的空虛,這種人會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瑣事上麵,並過分加重這些瑣事的重要性。他的溝通方式與其精神層麵一樣毫無趣味。他一定是個非常乏味的人——而且還是現代人沉浮在人世間的悲劇象征——缺少堅定的支持力量並對事物有些偏頗的認識。
言語乏味是人格生病的一種症狀,也是人格不再成長的一種現象。
人隻有心靈成熟,或心智持續成長,才能與人討論任何事情而不致引人生厭。因為凡是經由他處理的每件事,都會變得有意義。同樣的事,言語乏味的人處理起來是毫無趣味,但成熟的人卻能將其變得妙趣橫生,朝氣蓬勃。
這些令人生厭的人,也能成為刺激我們成熟的重要因素。因為這些人讓我們深深體會到:假如我們不努力,他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