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很窮的時候,多想想明天(1 / 3)

第二卷 很窮的時候,多想想明天

第一章 史玉柱很少回憶過去

帶分公司經理去旅遊,我們經理都拍照,我不愛拍照,為什麼拍照,是為了給將來回憶過去提供依據,我也拍,我是看哪個建築好拍這個建築,或者是什麼景色好拍這個景。

我不太喜歡回憶過去這些事。我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是想明天的事,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除了腦袋隻能想十幾個小時,多想明天多好。

——摘自《史玉柱:2009年回應外界風傳巨人大廈重啟講話》

背景分析

史玉柱不喜歡回憶過去,在記者的追問下,偶爾回想很大程度是一種禮貌性的回答策略。人們卻也從中看出史玉柱精神世界中的一麵:永遠向前看。

早在2002年複出時,史玉柱的驚人之舉就是借債還錢,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他確信自己和團隊將來還是要做大事的。

那時候史玉柱麵對媒體的好奇,總是耐心地解釋:“這些年很多人問我將來的目標是什麼。我說將來的目標談不上,現在的目標很清楚,就是合法經營,獲取利潤。獲取利潤幹什麼?把老百姓的錢還上,然後才能談我的發展。”

即便很多人攻擊史玉柱這麼做是在“作秀”或者給自己的複出打廣告,但是在史玉柱看來,他需要恢複自己的企業家形象:“我認為人應該有個社會責任,這一次創業比第一次要難得多。第一次創業從4000塊錢起家,就是說從零開始吧。我這一次可不是從零開始,我要從負數開始,從這個負數開始,尤其開頭是最難的,當然在開始的時候,我就給自己定(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老百姓這部分錢就是由我個人來還,我努力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先掙錢,通過做實業、做產品,先掙錢。掙了錢,先把這部分錢還掉,然後再發展自己的事業。老百姓的錢一定要還,有一句話‘得人心者,得天下’,假如你要把人心失掉的話,你將來再也不(可)能重新輝煌起來。”

在媒體的每一次追問中,通常聽到史玉柱的回答是:

“因為我們堅信我們將來還是要做大事的。背著汙點做不了大事,誰都會說:‘這個人把公司搞得一塌糊塗,欠老百姓的錢也不還。’這樣的話你將來什麼事都幹不了。

“實際上,我們還是想將來做一些大事的。如果你曾經搞成一個爛攤子,而且這個爛攤子最後還是以非常不好的方式——破產來結束,我將來再做大的話,比如說到銀行貸款,就會帶來很多(的)不方便。

“假如不還,我想將來企業做大了,合作上可能就會出現問題。因為你虧了錢不還錢,人家對你就有畏懼心理,還了之後,本來是個汙點,現在可能就變成對你有好處了,(能)更輕易(地)找到合作夥伴。現在我們到銀行貸款,銀行也不用我們抵押,他們說隻要史玉柱在,隻要史玉柱簽字,就可以貸款給我們。”

四通集團董事長段永基當時十分高興:“史玉柱還錢表明他企業的誠信,表明了他做人的誠信。這對他未來的商業前途是一個非常高的回報投資。”

作為一個有遠見的企業家和公司領袖,史玉柱的向前看,時常體現在他身上菜發的某種正能量。在企業最困難的時候,團隊成員們習慣於抱團取暖,其中鼓勵大家,鼓起團隊成員創業的樂觀精神和振奮精神的,常常是一貫沉默的史玉柱。正如不少核心團隊成員所看到的那樣,史玉柱會在公司前景大好時,因為高管的小錯大發雷霆;但當團隊中某個人情緒低落時,他又是最能鼓勵別人的。

在選擇戰略合作夥伴的時候,史玉柱同樣高瞻遠矚。腦白金最後的歸屬其實是四通,史玉柱之所以選擇四通,原因更是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之後,史玉柱在資本市場選擇了民生銀行作為自己的戰略投資對象。這不能不說是史玉柱的戰略眼光超越常人的地方。有位女記者,按照史玉柱的建議,持股民生銀行,從民生銀行股票上漲獲得回報率已經達到數倍。

拓展分析

與德魯克不同,明茨伯格在《管理者而非MBA》中說:“管理是對科學的應用,管理者們要利用他們各門學科得到的知識。但管理更是藝術,其基礎是洞見、遠見、直覺。更重要的是,管理是手藝,意味著實踐經驗——即從幹中學的重要性。”

史玉柱的遠見,其實是失敗的產物。正因為是失敗的,所以才符合“非主流”的管理大師明茨伯格的觀察。對於管理者和學習者來說,有一個明顯的事實經常被忽略,那就是所有的遠見和直覺都來自最簡單的管理生活。

有些人買來不同大師的書籍,企圖按圖索驥,獲得優秀的管理經驗,可他們卻不願意花時間對自己的失敗經驗進行起碼的梳理——大多數人在管理上的盲目和脫離實踐,是一種普遍現象。

不用學習大師或者成功者的經驗,每個人也都可以從下列幾個方麵,持續不斷地獲得經驗、遠見和直覺:

有選擇暴露自己的弱點。目的是取得管理上的主動及員工和團隊的信任。

訴諸情感,而不是單純的物質刺激。提供給人們所需要的東西,而不是他們想要的東西。

將自己的特色轉化為資本。利用自己的不同之處,同別人保持一定的社會距離。

學會見風使舵的同時,隻做另外一件有意義的事情。

第二章 十年來我們抵製住了誘惑

2011年前我膽子確實很大,但今年45歲了,從那次摔跤之後一直沒什麼衝勁。現在像我們企業這種規模的,哪個(企業)不是到處投資。我認識幾十個朋友,都在(到處)投資。我近(幾)年一直反對多元化,這說明我膽小。我有個企業家朋友圈子評(誰的)膽子最小,我是第一名。

——摘自《史玉柱:2007年回應自己的投資誘惑難題》

背景分析

“寧可錯過100個機會,不可投錯一個項目。企業家最大的挑戰在於是否能抵擋誘惑。過去10年,我抵擋住了誘惑。失敗是我與團隊最大的財富,現在做什麼都拿那段慘不忍睹的曆史作比較,反複考慮會不會失敗,失敗了怎麼辦?危機感足了失敗機會反而小了。”現在的史玉柱終於可以底氣十足地說這樣的話。

巨人上市後,45歲的史玉柱表示要堅守網遊。1989年,史玉柱當時正熱衷於玩一款叫作《挖金子》的電腦小遊戲。自從接觸到網絡遊戲,史玉柱就隱約感覺到,這會是自己一生的愛好,也是自己的下一個機會。史玉柱曾說:“我也是40多歲的人,該為自己找個歸宿了,我下半輩子的歸宿就是網絡遊戲。”

史玉柱這次謹慎起來,不再輕易投資。經曆太多風雨的史玉柱學會了反思,開始認真地進行自我批評。“如果10年前把現在的公司給我管,3年內肯定弄得轟轟烈烈,但5年內必定倒閉。”這樣的話在別人說來有些可笑,但從史玉柱嘴裏說出來充滿了哲理。

20年前借錢打廣告,10年前帶著幾個年輕人就要“打遍天下”,如今的史玉柱已經成熟多了。保健品市場少了一個“狂人”史玉柱,網遊市場上多了一個成熟的史玉柱。2008年《福布斯》全球互聯網富豪排行榜中,史玉柱以28億美元的身價列第7位,《福布斯》稱他是“最富有的上海居民”。一本英文雜誌評論說:“史玉柱最大的本事是‘銷售一些本不值錢的玩意兒,同時掙得盆缽滿盈。’”

巨人網絡在美國紐約交易所敲響上市鍾聲,成功掛牌上市,發行價為15.5美元,融資8.87億美元,當日開盤價18.25美元,超過發行價17.7%。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有人問道:“做網遊,您是因為自己的愛好,還是出於贏利的目的?”史玉柱很坦然地回答:“我認為這兩個都有。首先是愛好,我是個合格的玩家,我認為,這使我在網絡遊戲上犯錯誤的概率要小一些。另外,網絡遊戲又是網絡產業裏麵最賺錢的、最容易管理、沒有爛賬的。這兩個原因同時決定了我進入這裏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