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塊理論在大學英語詞彙教學中的應用
外語教學與研究
作者:袁麗
摘 要: 本文從語塊理論出發,結合大學英語詞彙教學現狀,探討如何通過強化學生的語塊意識,加大語言的塊狀輸入與輸出訓練,強化英語學習者的詞彙學習效果。
關鍵詞: 語塊理論 英語詞彙 教學
近年來,隨著認知語言學和語料庫語言學的發展,對於二語語塊的研究,逐漸吸引了眾多學者的眼光。該研究不僅僅是理論層麵上的,而且逐步涉及教學實踐領域。本文試圖從語塊理論入手,分析該理論在大學英語詞彙教學中的應用。
1.語塊理論概述
1.1語塊的定義
語塊最早是由Becker等人於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他們認為語塊是指英語中一種特殊的多詞詞彙現象,介於傳統的語法和詞彙之間,通常是固定或半固定、模式化了的塊狀結構[1]。20世紀80年代,Nattinger和DeCarrico把語塊定義為一種存在於傳統詞彙與句法間的多詞詞彙現象,以及使用頻繁並具有固定意義的功能形式的綜合體[2]。Wary從語塊的預製性、固定性和易提取性出發,認為語塊是一種預製的一串連續和非連續的詞或其他意義單位,整體存儲於記憶中,使用時可直接提取,無需語法生成和分析[3]。
1.2語塊的分類
語塊的分類標準很多,本文主要采用Lewis的分類方法。Lewis把語塊分為四類:第一類聚合詞是指由多個單詞結合組成的固定短語;第二類慣用話語的形式有時是完全固定的,有時是部分固定的,但是具有固定語用的作用;第三類句子框架和引用詞一般作為語篇之間的關聯詞使用;最後一類搭配詞的意思是指一個詞項能夠預知與自己搭配的另一個詞項的結構,且是相互預示的,這種搭配又可以分為兩類,分別是語法搭配和詞彙搭配。他認為,可以通過擴大學生的語塊、搭配及語言結構能力來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和能力[4]。
2.大學英語詞彙學習現狀
詞彙學習是語言學習的基礎,但是目前國內的英語教學過多地強調了語法及交際應用,忽視了詞彙的學習。同時,詞彙教學麵臨著廣度有餘、深度不足的問題。
詞彙廣度是指詞彙量的多少,它所反映的是學生消極的詞彙知識,即了解一個詞最常用語義的能力。詞彙深度是指一個單詞被掌握的程度,即除了單詞的拚寫、發音、表麵意思、內涵意思外,還要掌握詞彙的句法功能、搭配、語體特征等。然而,中國大學生的詞彙量雖然大,但是詞彙深度習得的發展速度慢,幾乎停滯不前。
在詞彙教學中注重語塊的學習,能夠有效改善這一現象。因為語塊恰好介於傳統的語法和詞彙之間,通常是固定或半固定、模式化了的塊狀結構。某個詞彙組合經常以同一形式頻繁的出現,且結構上變化不大,在語句中的作用和功能變化不大,就會形成語塊,許多語塊有機結合在一起,就能變成完整的語句,語句再進行組合就變成完整的文章,而且這種篇章沒有語法問題,直接引用即可,對於學生的學習英語來說無疑是個好方法。
3.語塊理論在大學英語詞彙教學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