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拉格登冷冷地道:“事實恐怕不是這樣,你說反了吧?”
盲人一驚,用空洞的眼睛呆呆地對著希拉格登。
希拉格登冷冷地說:“我當時也在那家化工廠當工人,是你從我的身上踏過去的!你長得比我高大,你說的那句話,我永遠都忘不了!”
盲人站了好長時間,突然一把抓住希拉格登:“這就是命運啊!不公平的命運!你現在出人頭地了,我卻成了一個沒有用的瞎子!”
希拉格登用力推開盲人的手,舉起了手中的手杖,平靜地說:“你知道嗎?我也是一個瞎子。你相信命運,可是我不信。”
故事感悟:
困境中,有些人習慣於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弱者,企求能夠得到上天的可憐施助,殊不知,這樣反而顯得自己更加的懦弱無能。上帝隻會把成功的機會留給那些在風雨中仍然昂首向上的人們,因為從他們的身上,上天看到了新生的希望和蓬勃向上的頑強生命力。
鬆下的勇氣
人的一生,或多或少,總是難免有浮沉,不會永遠如旭日東升,也不會永遠窮困潦倒。
——鬆下幸之助
哈佛學子試著自主創業時,教授都會給他們講鬆下幸之助創業的故事來鼓勵他們的鬥誌。
日本“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小時候在鄉下看見農民洗甘薯,不僅覺得很好玩,而且還悟出了一番做人的道理。
在鄉下,農民用木製的特大號水桶,裝滿了要洗的甘薯,然後用一根扁平的大木棍不停地攪拌。在木桶裏,大小不一的甘薯,隨著木棍的攪動,忽沉忽現。有趣的是,浮在上麵的甘薯,不會永遠在上麵;沉在下麵的甘薯,也不會永遠在下麵。甘薯總是浮浮沉沉,互有輪替。
洗甘薯是這樣,生活何嚐不是這樣!
鬆下深有體會地說:“這種沉沉浮浮、互有輪替的景象,正是人生的寫照。每一個人的一生,就像那個甘薯一樣,總是浮浮沉沉,不會永遠春風得意,也不會永遠窮困潦倒。這樣持續不停地一浮一沉,就是對每個人最好的磨煉。”
鬆下在商界聲名顯赫,業績輝煌,可是他的一生並不幸福:11歲輟學;13歲喪父;17歲差一點淹死;20歲不但喪母,而且得肺病幾乎亡故;34歲,唯一的兒子出生僅6個月就病故;他一生受病魔糾纏,常常因病而臥床。
這就是鬆下幸之助的一生,他經曆的磨難是許多人也都經曆過的。
然而,每當他遭受打擊與挫折時,就會想起鄉下人洗甘薯的那一幕,便相信厄運能變成好運,危機就是轉機,逆境能變為順境。於是,他百折不撓,愈挫愈勇,最後終能戰勝逆境,轉敗為勝,化危為安。
故事感悟:
人生確實沉沉浮浮,沒有誰會永遠站在浪尖,也沒有誰會永遠處於低穀。關鍵是在浪尖處別得意,在穀底時要有勇氣去抗爭、去拚搏。相信自己才是命運的主宰,相信自己內心深處認為是正確的東西,然後執著去追求,不要輕易放棄。
苦水裏泡大的高爾基
一個人如能在任何情況下都勇敢地麵對人生,那麼,他就是一個真正剛強的人。
——路易斯?克朗奈伯格
高爾基從小跟著外祖父、外祖母一家生活。外祖母是一個非常慈祥的老人,她經常給小高爾基講故事,比如,聖母怎樣救苦救難的故事,武士伊萬的故事,埃及強盜媽媽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離奇古怪、生動有趣,小高爾基常常聽得呆呆的,入了迷。外祖母還會編許多有趣的詩歌,高爾基常常是聽著外祖母的歌謠入睡的。小時候的高爾基,腦袋裏裝滿了外祖母的詩歌。
1878年,高爾基到城郊的小學念書了。這是專門為城市貧民子弟辦的一所學校,但即使是進這樣的學校,對高爾基來講也是相當艱難的。因為原先富有的外祖父破產了,家裏一無所有。懂事的小高爾基每天放學以後就背著一個破袋子,走遍郊區的街道撿破爛,骨頭、破布、碎紙、鐵釘,什麼都要,然後賣給收垃圾的,換取一點點微薄的錢補貼家用。
家裏的情況越來越糟糕,實在無法支付哪怕一丁點的學費了,就在這一年的秋天,小高爾基不得不離開學校到一間鞋店當學徒。日子過得真苦啊!除了要做好店裏的工作,還得幫老板幹各種家務活:洗衣服、拖地板、帶小孩……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吃不好,睡不好。有一次做飯時,老板催著快點上菜,高爾基心裏一急,拿著湯碗的手也不由得顫抖了起來,一不小心,剛煮沸的菜湯灑了一地,雙手被嚴重燙傷,他被送進了醫院。出院後,他被解雇了。
後來,高爾基去建築工程製圖師兼營造師謝爾蓋耶夫那兒做學徒。說是學徒,其實根本學不到任何手藝,而是每天做婢女和洗碗工的活兒。店主隻負責供給他一天三頓飯,此外沒有工資也沒有任何自由。但是為了給家裏減輕一點負擔,高爾基默默地接受了這個事實。他每天都要擦洗銅器、劈柴、生爐子、洗菜、帶孩子、跟老板娘上市場當跑腿,逢周六還要擦洗全部房間的地板和兩座樓梯。小小的高爾基,很早便嚐到了人世的艱辛。
在這痛苦的現實麵前,高爾基唯一的樂趣就是讀書。但是在謝爾蓋耶夫家裏,讀書被看成是不務正業,被逮到了難免一頓毒打。高爾基總是千方百計地去找書,然後冒著很大的風險,深夜爬到閣樓上,鑽進棚子裏,借著月光看書。高爾基讀的書五花八門,龔古爾、福樓拜、斯丹達爾的作品讓高爾基如癡如醉,俄羅斯美妙的古典文學讓高爾基神魂顛倒,他貪婪地吮吸著知識的甘露。
16歲的時候,高爾基決心要去讀書,上大學。他希望通過上大學為自己尋找光明的前途。於是高爾基來到了喀山。但是對一個窮孩子來說,填飽肚子都得努力掙紮,上大學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每天一早就出去找活兒幹,跟流浪漢們一起劈柴,搬運貨物,晚上就住在城市的公園裏,岸邊的窯坑裏,甚至樹洞裏,溝渠邊。他不再對上大學抱什麼期望了,他清楚地知道,社會就是自己的大學,在社會的大課堂裏,他將學到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後來,高爾基根據自己的經曆,寫出了他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些作品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不朽的經典。
故事感悟:
生活的貧苦磨煉了高爾基的意誌,使得他在飽嚐苦水後變得更加堅強。
生命的天空總是異彩紛呈。麵對不幸,麵對潦倒,我們所要做的不是怨天尤人、自暴自棄,而應該不斷捕捉生存智慧,學會勇敢和堅強。要知道,上帝永遠是公平的。等到有你真正將自己打磨成一塊金子的那一天,任何人都掩不住你燦爛奪目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