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輯習慣成就輝煌的未來
第六輯
習慣成就輝煌的未來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一種好習慣成就人的一生,一種壞習慣也可以葬送人的一生。
為什麼很多成功人士敢揚言即使現在一敗塗地也能很快東山再起?也許就是因為習慣的力量,他們養成的某種習慣鍛造了他們的性格,他們的習慣成就了輝煌的未來。
刻苦讓夢想變成現實
我相信這樣一句名言——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是用最笨的方法學習而成的。
——侯寶林
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在36歲時就成為世界上最成功的製片人,電影史上十大賣座的影片中,他個人囊括四部。他怎麼能在這樣年輕的年紀裏就有此等成就?他的故事實在耐人尋味。斯皮爾伯格在十二三歲時就知道,有一天他會成為電影導演。在他17歲那年的一天下午,當他參觀完環球電影製片廠後,他的一生改變了。那可不是一次不了了之的參觀活動,在他得窺全貌之後,當場他就決定要怎麼做。他先偷偷地觀看了一場實際電影的拍攝,再與剪輯部的經理長談了一個小時,然後結束了參觀。
對許多人而言,故事就到此為止,但斯皮爾伯格可不一樣,他有個性,他知道自己要什麼。從那次參觀中,他知道得改變做法。
於是第二天,他穿了套西裝,提起他老爸的公文包,裏頭塞了一塊三明治,再次來到攝影現場,裝作是那裏的工作人員。他故意避開大門守衛,找到一輛廢棄的手拖車,用一塊塑膠字母,在車門上拚成“史蒂芬?斯皮爾伯格”、“導演”等字。然後他利用整個夏天去認識各位導演、編劇、剪輯,終日流連於他夢寐以求的世界裏,從與別人的交談中學習、觀察並產生出越來越多關於電影製作的靈感來。
他終於在20歲那年,成為正式的電影工作者。環球製片廠放映了一部他拍的片子,反響不錯,因而與他簽訂了一紙七年的合同,使他得以導演一部電視連續劇。正是斯皮爾伯格刻苦、努力的習慣,讓他的夢終於實現了。
故事感悟:
每個人都有好的夢想,關鍵是麵對夢想你應該做什麼。有人選擇等待,有人選擇拚搏、奮鬥。隻有養成勤奮、刻苦的習慣,夢想才不會縹緲,夢想變成現實才不是奢望。
留住時間的腳步
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
——毛澤東
在古老的原始森林,陽光明媚,鳥兒歡快地歌唱,辛勤地勞動。其中有一隻寒號鳥,有著一身漂亮的羽毛和嘹亮的歌喉,更是到處遊蕩,賣弄自己的羽毛和嗓子。它看到別人辛勤地勞動,反而嘲笑不已。好心的鳥兒提醒它說:“寒號鳥,快壘個窩吧!不然冬天來了怎麼過呢?”
寒號鳥輕蔑地說:“冬天還早呢?著什麼急呢!趁著今天大好時光,快快樂樂地玩玩吧!”
就這樣,日複一日,冬天眨眼就到來了。鳥兒們晚上都在自己暖和的窩裏安詳地休息,而寒號鳥卻在夜間的寒風裏,凍得瑟瑟發抖,用美麗的歌喉悔恨過去,哀叫未來:“抖落落,抖落落,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
第二天,太陽出來了,萬物蘇醒了。沐浴在陽光中,寒號鳥好不得意,完全忘記了昨天晚上的痛苦,又快樂地歌唱起來。
有鳥兒勸它:“快壘窩吧!不然晚上又要發抖了。”
寒號鳥嘲笑地說:“不會享受的家夥。”
晚上又來臨了,寒號鳥又重複著昨天晚上一樣的故事。就這樣重複了幾個晚上,大雪突然降臨。鳥兒們奇怪寒號鳥怎麼不發出叫聲了呢?太陽一出來,大家發現,寒號鳥早已被凍死了。
珍惜好時間,利用好時間去做重要的事。每個人想取得偉大的成就,就必須珍惜現在,利用好現在的時間。一個隻想明天的人永遠迎不來光明的未來。
在人的一生中,今天是多麼重要,是你最有權力發揮或揮霍的。寄希望於明天的人,是一事無成的人。到了明天,後天也就成了明天。今天你把事情推到明天,明天你就把事情推到後天,一而再,再而三,事情永遠沒個完。
達爾文是進化論的奠基人。他從劍橋大學畢業後,還是個無名小輩,接著他參加了環球考察。他在“貝格爾”號輪船上,珍惜每一天時間,進行了大量的考察,搜集了足夠研究50年的標本。在別人閑聊時,他堅持寫航海日記,還與國內的科學界朋友保持書信聯係,其中不少信件很快就被作為學術論文發表。
當他踏上闊別五年的國土時,驚訝地發現自己已被稱為海洋生物學專家。有人問他何以能做出那麼巨大的成績的時候,他回答說:“我從來不認為半小時是微不足道的、很短的一段時間。”
故事感悟:
世界上最長的東西莫過於時間,因為它永遠無窮盡;最短的也莫過於時間,因為它往往在我們的所有計劃都來不及完成時,就匆匆溜走。因此,莎士比亞曾說:“時間的無聲腳步,是不會因為我們有許多事情要處理而稍留片刻的。”時間給勤奮者留下智慧和力量,給懶惰者則留下空虛和懊悔。
獨立鑄造輝煌
沒有獨立精神就不會有偉大的人格。拒絕對父母的依賴是一個人成才的起點。
——蔡元培
有一天,大仲馬得知自己的兒子小仲馬寄出的稿子接連碰壁,便對小仲馬說:“如果你在寄稿時,隨稿給編輯先生附一封短信,隻要說‘我是大仲馬的兒子’,或許情況就好多了。”小仲馬卻倔強地說:“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頭上摘蘋果,那樣摘來的蘋果沒味道。”年輕的小仲馬不露聲色地給自己取了十幾個其他姓氏的筆名,以避免編輯先生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親聯係在一起。
麵對那一張張冷酷無情的退稿箋,小仲馬沒有沮喪,仍在屢戰屢敗中堅持創作自己的作品。他的長篇小說《茶花女》寄出後,終於以其絕妙的構思和精彩的文筆震撼了一位資深的編輯。這位編輯和大仲馬有著多年的書信來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仲馬的地址絲毫不差,便懷疑是大仲馬另取的筆名。但這位編輯又發現這篇作品的風格卻和大仲馬的迥然不同,於是這位編輯帶著興奮和疑問,迫不及待地乘車造訪大仲馬家。
令這位編輯大吃一驚的是,《茶花女》這部偉大的作品,作者竟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仲馬。“您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實姓名呢?”這位編輯疑惑地問小仲馬。小仲馬說:“我隻想擁有真實的高度。”這位編輯對小仲馬的做法讚歎不已。《茶花女》出版後,法國文壇的評論家一致認為,這部作品的價值遠遠超過了大仲馬的代表作《基督山伯爵》。小仲馬靠自己的力量登上了文壇高峰。
故事感悟:
不依靠父母,靠自己的能力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說來容易,做起來就不那麼簡單了。現在許多青少年過分依靠父母,離開父母會是什麼樣子?成才還有可能嗎?
因此,離開父母,養成獨立的習慣是你在生活中走向成熟的第一步,也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做人要有原則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
——孟子
小城中最大的一家外商獨資企業招聘1名技術人員的消息不脛而走:月工資5 000元,獎金除外,每年還可以到大洋彼岸觀光一次。報考者蜂擁而至。
陽光熾熱,樹上的葉兒蔫頭耷腦。
高工坐在悶罐似的考場裏,蒸騰的暑氣加上燥熱的心情,使他大汗淋漓。麵對考題他並不怵,外文、專業技術類考題都答得十分圓滿,唯有第二張考卷的兩道怪題令他頭疼:“您所在的企業或曾任職過的企業經營成功的訣竅是什麼?技術秘密是什麼?”
這類題對於曾在企業搞過技術的應考者並不難。可高工手中的筆卻始終高懸著,捏來攥去,遲遲落不下去,多年的職業道德在約束著他:廠裏的數百名職工還在慘淡經營,我怎能為了自己的飯碗而砸大家的飯碗呢?
他心中似翻江倒海,毅然揮筆在考卷上寫下四個大字:“無可奉告。”
高工拖著沉重的步子向家裏移動著,進門後,妻子一再追問,他才道出了答題的苦衷。全家人默默無語。
正當高工連日奔波,另謀職業之際,石破天驚,外商獨資企業發來了錄用通知。高工技壓群雄,白卷奪冠,這成為小城一大新聞。
故事感悟:
做人要有原則,無論什麼時候,做人的原則不能丟。養成保持自己立場的習慣,你才會少犯錯誤,才能保住自己的本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人原則。要有所作為必須堅持好做人原則。首先選擇自己的人生原則,然後在行動中堅持它。也許,成功就在不遠的拐角處。
生活要有規律
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製,健身能持久,這是我的長壽經驗。
——巴金
德國哲學家康德活了80歲,在19世紀初算是長壽老人了。醫生對康德做了極好的評述:“他的全部生活都按照最精確的天文鍾做了估量、計算和比擬。他晚上10點上床,早上5點起床。接連30年,他一次也沒有錯過點。他7點整外出散步,哥尼斯堡的居民都按他來對鍾表。”據說康德生下來時身體虛弱,青少年時經常得病。後來他堅持有規律的生活,按時起床、就餐、鍛煉、寫作、午睡、喝水、大便,形成了“動力定勢”,身體從弱變強。生理學家也認為,每天按時起居、作業,能使人精力充沛;每天定時進餐,屆時消化腺會自動分泌消化液;每天定時大便,能防治便秘;甚至每天定時洗漱、洗澡等都可形成“動力定勢”,從而使生物鍾“準時”。誰若違背了這個生物鍾,誰就要受到懲罰。
某著名養生專家認為:人體的一切生理活動都是起伏波動的,有高潮也有低潮。人體內有一個“預定時刻表”在支配著這些起伏波動,養生專家稱之為“生物鍾”。人體血壓、體溫、脈搏、心跳、神經的興奮抑製,激素的分泌等100多種生理活動,是生物鍾的指針,反映了生物鍾的活動狀態。人體各器官的機能是按“生物鍾”來運轉的,“生物鍾”準點是健康的根本保證,若“錯點”則是柔弱、疾病、早衰、夭折的禍根。
良好的作息規律,意味著要順應人體的生物鍾,按時作息,有勞有逸;按時就餐,不暴飲暴食;適應四季,順應自然;戒除不良嗜好,不傷人體功能;尤其要保持足夠的睡眠,保證每天有一定的體育鍛煉時間。
有句話說得好:“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可以看見一個人未來的發展。”一個人要做點事,成就一番事業,沒有好的習慣是不行的。嚴格遵守作息製度,可以使我們在學習時集中精力,因而可以提高效率。因此,生活有規律對學習、工作和保護神經係統以及整個身心健康都很有益處。
故事感悟: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習慣”貫穿於整個人生,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都與習慣的好壞有著緊密的關聯。
健康生活,順利成長,這是我們每個青少年麵臨的首要任務。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既有助於身心健康,又能夠鍛煉自己的意誌,是讓你終身受益的寶貴財富。
與不良習慣抗爭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座園圃,我們的意誌是這園圃裏的園丁……讓它荒廢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權力都在於我們的意誌。
——莎士比亞
約翰尼?卡特早有一個夢想——當一名歌手。參軍後,他買到了自己有生以來的第一把吉他。他開始自學彈吉他,並練習唱歌,甚至自己創作了一些歌曲。服役期滿後,他開始努力工作以實現當一名歌手的夙願,可他沒能馬上成功。沒人請他唱歌,就連電台唱片音樂節目廣播員的職位也沒能得到。他隻得靠挨家挨戶推銷各種生活用品維持生計,不過他還是堅持練唱。他組織了一個小型的歌唱小組在各個教堂、小鎮上巡回演出,為歌迷們演唱。最後,他灌製的一張唱片奠定了他音樂生涯的基礎。他吸引了兩萬名以上的歌迷,金錢、榮譽、在全國電視屏幕上露麵——所有這一切都屬於他了。他對自己堅信不疑,這使他獲得了成功。
然而,卡特又接著經受了第二次考驗。經過幾年的巡回演出,他被那些狂熱的歌迷拖垮了,晚上須服安眠藥才能入睡,而且還要吃些“興奮劑”來維持第二天的精神狀態。他開始沾染上一些惡習——酗酒、服用催眠鎮靜藥和刺激興奮性藥物。他的惡習日漸嚴重,以致對自己失去了控製能力。從此,他不是出現在舞台上而是更多地出現在監獄裏了,到了1967年,他每天須吃一百多片藥片。
一天早晨,當他從佐治亞州的一所監獄刑滿出獄時,一位行政司法長官對他說:“約翰尼?卡特,我今天要把你的錢和麻醉藥都還給你,因為你比別人更明白你能充分自由地選擇自己想幹的事。看,這就是你的錢和藥片,你現在就把這些藥片扔掉吧,否則,你就去麻醉自己,毀滅自己,你選擇吧!”
卡特選擇了生活。他又一次對自己的能力做了肯定,深信自己能再次成功。他回到納什維利,並找到他的私人醫生。醫生不太相信他,認為他很難改掉吃麻醉藥的壞毛病,醫生告訴他:“戒毒癮比找上帝還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