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感悟:
世界上的每一把鎖必有一把配對的鑰匙,隻有找對了鑰匙才能打開這一把鎖。所以在分析問題時,必須找到問題的症結所在,抓住最實質的東西,有針對性地考慮問題,才能做出智慧的解答。
智慧的發明家
聰明的人所做的聰明事,就是用最好的辦法去追求最好的目標。
——斯威尼
愛迪生一生發明了很多東西。可是,來到這位發明大王家的客人,都會對進門要推一扇異常笨重的房門而感到苦惱。一位客人忍不住向愛迪生抱怨說:“我幾乎使出全身力氣來推開那扇房門。真不明白,像您這樣的發明大王,為什麼不能設計出一扇輕便靈巧的房門來?”“誰說我的房門不是一項偉大的發明?”愛迪生邊說邊領著客人去察看藏在那扇門後的設計。原來,這扇門是與—個家用壓水泵連接在一起的。為此,每個進屋的人,每次都將給愛迪生家的蓄水池裏壓上來20公斤的水!
客人看著蓄水池裏已經蓄滿的水,驚呆了:愛迪生真不愧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
故事感悟:
智慧的人總是喜歡做一些充滿智慧的事。他不會在你的麵前炫耀自己的智慧,而是讓你慢慢去琢磨、去思索,等到最後讓你眼前豁然一亮,這時,你才恍然大悟。這正是智慧人的高明之處。
看不懂的故事
有智慧的人,他的眼睛總是能夠迅速看出事物的本來麵目。
——德魯克
大學教授看到一本少兒讀物上刊載了一個奇特的故事:
從前有三個獵人,兩個沒帶槍,一個不會打槍。他們碰到三隻兔子,兩隻兔子中彈逃走了,一隻兔子沒中彈,倒下了。
他們提起一隻逃走的兔子朝前走,來到一幢沒門沒窗沒屋頂也沒有牆壁的屋子跟前,叫出房屋主人,問:“我們要煮一隻逃走的兔子,能否借個鍋?”
“我有三個鍋,兩個打碎了,另一個掉了底。”
“太好了!我們正要借掉了底的。”三個獵人聽了特別高興!他們用掉了底的鍋子,煮熟了逃走的兔子,美美地吃了個飽。
大學教授琢磨了半天,也沒有明白是怎麼回事。於是,給這家刊物寫了封信,指出故事的邏輯性錯誤:其一,中了彈的兔子怎麼能逃走,沒中彈的兔子又如何會倒下?其二,既然兔子逃走了,獵人如何能將它提起煮著吃?其三,沒底的鍋怎麼能煮熟逃走的兔子,且美美地吃了個飽?
很多讀者當然都是支持教授的觀點。
一年以後,教授的家裏來了位朋友。與教授談到某重點大學畢業生因為害怕失去一份高收入的工作,考上研究生之後卻放棄讀研究生的機會,到儲蓄所去做了儲蓄員;劣跡斑斑的黑社會分子卻做了警察局局長等現象,兩人唏噓感歎。
朋友突然提到了那家少兒讀物上的那篇故事,問教授:“你還記得那個故事嗎?你現在能讀懂了嗎?”教授愣了愣,默然無語。良久,教授眼睛一亮,“哎喲”一聲,端起酒杯頓了頓,說:“最簡單的真理往往最難發現。這個故事就是為了讓孩子們從小就懂得:有很多可能的事會成為不可能,不可能的事卻會成為可能……”
故事感悟:
真理並不是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許多時候,事情往往出人意料,不可思議地發生了變化。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一下,卻可以促使人們對事物進行更深層次的挖掘,鍛煉人的悟性,於是,智慧也會伴隨事物的不斷發展而得到不斷的提高。
拿來主義的兒子
人變得聰明,不是憑借經驗,而是憑借對付經驗的能力。
——艾柯爾
兒子要坐火車去倫敦。臨行前,父親鄭重地告訴他一些旅行的經驗。
“你上了火車後,先選一個位置坐下,不要東張西望。”父親告訴兒子,“火車開動以後,會有兩個穿製服的走來問你要車票,小心他們是騙子。”
“是的,父親。”兒子又點了點頭。
“走不到10裏,會有一個青年來到你跟前,敬你一支煙。你就說不會,那煙卷是上了麻藥的。”
“是的,父親。”兒子點了點頭。
“你到餐車去,半路上會有一個漂亮的年輕女子故意和你撞個滿懷,差點兒一把抱住你。那女子是個妓女。要是她逗你說話,你就裝成聾子。”
“是的,父親。”兒子不禁有點驚訝。
“我在外邊走得很多了,以上並非我無中生有的胡說,就告訴你這些吧!”
“還有一件,”父親又叮嚀道,“晚上睡覺時,把錢從口袋裏取出來放在鞋筒裏,再把鞋放在枕頭底下。”
第二天,兒子坐上了火車。
他遇見兩個穿製服的人不是騙子,帶麻藥煙卷的青年沒有出現,漂亮女子沒碰上,第一晚兒子把錢放在鞋筒裏,把鞋放在枕頭下,一夜未合眼。可是,到了第二晚他就睡著了。
第二天,他自己請一個年輕人吸煙。在餐車裏,他故意坐在一位年輕女子的對麵。火車離倫敦還很遠,兒子已認識車上的許多旅客了,而客人也都認識他了。
那次旅行對兒子來說是夠快樂的了。從倫敦回來後,父親見麵問了情況。
“我看得出,你一路沒有出什麼岔子,你依我的話做了沒有?”父親高興地問兒子。
“是的,父親!”兒子還是那樣回答。
父親得意地說道:“我很高興有人因我的經驗而得益!”
故事感悟:
對於別人的經驗,我們采取的態度是有選擇性地采納,根據實際情況而定,不能生搬硬套,一味地模仿。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一樣,實行“拿來主義”: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借鑒不是模仿,這才是有智慧的人不斷前進的動力所在。
哲學家的理智
野獸受直覺的指導,常人受經驗的指導,而智者受理智的指導。
——法朗士
朋友跑到哲人那兒,神神秘秘地說:“我有一個消息要告訴你……”
“等一等,”哲人打斷了他的話,“你要告訴我的消息,確實是真的嗎?”
“不知道,我是從街上聽來的。”朋友老實回答。
哲人接著說:“你要告訴我的消息就算不是真實的,也應該是善意的吧。”
朋友猶豫了一下才說:“不,剛好相反……”
哲人又問:“那麼我再問一句,這個讓你如此激動的消息很重要嗎?”
“並不怎麼重要。”朋友不好意思地回答。
哲人說:“既然你要告訴我的事,既不真實,也非善意,更不重要,那麼就請你別說了吧!因為這樣的事情,隻會浪費我們的精力。”
故事感悟:
一些人總是喜歡對道聽途說的事情津津樂道,這些事情無關緊要,僅僅是無聊的談資而已。而充滿智慧的人是不會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浪費在這些上麵的,他們總是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對成功無止境的追尋中去,做最需要做的事情,這才是最重要的。
智者的聰明
確信自己是很聰明的人,往往是缺少智慧或者根本沒有智慧的人。
——赫爾岑
哲學家和他的朋友彼克去埃及旅遊。一天,彼克走在街頭,忽然耳邊傳來一位老婦人的叫賣聲:“賣獅子啊,賣獅子啊!”
彼克一看,在老婦人身旁放著一隻黑色的玩具獅子,標價300美元。這位婦人解釋說,這隻玩具獅子是祖傳寶物,因孫子病重,不得已才出賣以換取住院治療費。彼克用手一舉獅子,發現獅子很重,看起來似乎是用黑鐵鑄就的。不過,那一對獅子眼則是珍珠的。
於是,彼克就對老婦人說:“我給你200美元,隻買下兩隻獅子眼吧!”
老婦人同意了。彼克回到了賓館,得意地對哲學家說:“我隻花了200美元,竟然買下兩顆碩大的珍珠!”
哲學家一看這兩顆大珍珠,少說也值上千美元,忙問朋友是怎麼一回事。當彼克講完緣由,哲學家忙問:“那位婦人還在原處嗎?”
彼克說:“她還坐在那裏,想賣掉那隻沒有眼珠的鐵獅子!”
哲學家聽後,花上100美元把獅子買了回來。彼克見後,嘲笑道:“你呀,花100美元買個沒眼珠的鐵獅子!”
哲學家卻拿起小刀刮鐵獅子的腳。當黑漆脫落後,竟露出黃燦燦的金身。他高興地大叫起來:“正如我所想,這獅子是純金的!”
原來,當年鑄造這隻金獅子的主人,怕金身暴露,便將獅子用黑漆漆了一遍,使它儼然如一隻鐵獅子。
此時,哲學家轉過來笑了笑說:“你應該好好想一想,獅子的眼珠既然是珍珠做成,那獅子的全身會是不值錢的黑鐵所鑄嗎?”
故事感悟:
眼光短淺的人總是容易被表麵的光華所迷惑,得到的隻能是皮毛。而有智慧的人則不同,他們善於透過事情的表麵現象去分析本質,善於挖掘事物的內涵所在,他們所得到的才是真正的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