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聯想,有助於忘記討厭的事情
在許多不能想像的心理效果裏,上麵我們提到過“抽像化”,下麵再介紹一種方法——自由聯想的方式。抽象化是有規律、有層次地把具體的事物抽象。自由聯想是由一具體事物毫無關係的聯想另外的一大堆事物,而把它們聯係起來,讓心中的煩躁不安平息下來。
它的特征是從某一措辭開始,如:“饅頭”,然後想到其他的事物“饅頭——乳房——女人——女兒——結婚——有孫子——合家歡樂”,這就是一個自由聯想的例子。
聯想是可以無邊際的,無窮無盡地想下去,這樣就能達到聯想的目的。由一件不高興的事、討厭的事聯想到令自己高興振奮的事,並因此擺脫心理的陰影。
倘若被否定的意象困擾時,應該用動詞的方式表現自己
平時,和那些自卑感較強或者患了臉紅恐懼症的人閑聊,你會發現,他們的想法簡直太奇怪,簡直是庸人自擾。他們往往想得太多、太深,結果往往自尋煩惱。當然遇上了煩惱的事,人肯定會煩惱,可是如果沒有遇上而隻是自己推測或臆測的,那有什麼可擔心的,因為事實還沒有發生。
他們往往把自己當名詞,“我是留級生”,“我患了臉紅恐懼症”等等。他們總找些借口不肯定自己,把自己封閉在自己製定的商標裏,說自己“成績不好”、“在生人麵前拘謹”。實際上,他的成績或許隻有數學一門不好,他並不是見了誰都臉紅心跳,隻是對異性這樣。假如他能把自己肯定,由名詞變做動詞,那麼“也許有這種事”之類的措辭就馬上能變成明確的語氣,從而消除自己造成的否定意象。
單位改變時,心理負擔的輕重也發生變化
在日常生活中,倘若想表達同一件事實,但是由於所用的單位不同,所表達的效果也會不同,也會有不同的心理反應。例如再有半年就要高考了,如果用“月”表示,則“還有六個月就要高考了”,在人們心中,一個月的時間很長,所以他會對高考怠慢;而若是用“天”,“離高考隻剩下180天了”,人們一看,呀!隻有一百多天了,一天天過得那麼快,這一百多天會很快過去的,我必須抓緊時間!因此,他會很重視考試。那麼二位的考試結果一定會不同。
還有,你也許注意過廣告欄裏的廣告,某房地產公司為自己的地皮做廣告,他能夠說:“距市中心有幾分鍾的車程。”而不說“距市中心有幾公裏。”因為幾分鍾的車程讓你感到,隻有幾分鍾便可到市中心,那位置太棒了;而要用距市中心有幾公裏,則會把多數人嚇走,那麼遠的路,誰會去買他的地皮。
還有,在報紙上我們也常看到,距“國慶”或某一重大節日還有4個月,而很少用120天,一旦如果報紙都報告說還有幾天幾天就到什麼節日了,那麼這一節日的氛圍就會提前到來。
以人的意象看來,公裏要比公尺長,你說距什麼地方一公裏會比說距某地1000米感到要遠些,使心理產生不同的變化,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心理換算”。希望你們能用合理換算來調節自己的心情。
任何事要有最壞的打算
《莎士比亞》的作品《李爾王》中一段說,一位被挖去雙眼的父親和兒子久別重逢於荒原,兒子感慨地說:“這是最悲哀的時刻,再也沒有比這更悲哀的了。”可以說這是句至理名言。倘若一個人因為考試考得不好苦惱,由於工作不順利而煩心,那隻要他和這件事比比,聽聽這句話,那麼他那煩亂的心一定會得到慰藉。它能夠使人恢複自信心,排除萬難。
為什麼呢?當一個人在考試考得不好時,他會說:“太糟糕了”,事實上這也並不是最壞的事他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不願意看比這次更差的成績,而把它說成是糟糕的,甚至是最壞的事,言外之意也就是說:“以後,無論怎樣都會比現在好的。”
“最壞”是有標準的,由於這個標準很模糊,你說是最壞的,是對你自己來說,還是對每個人來說?要是後者,那自然是最壞的;若是前者,你自然不是最壞的。因為別人也在犯同樣的錯誤,並且他們的錯誤可能比你的更大。
遇上這種情況,有的人會喪失信心,認為自己完了,無藥可救了,便會胡思亂想。其實與其這樣,不如承認你就是最壞的,結果反而會輕鬆。愈是壞的事,越要這樣想:“這是世界上最壞的事。情了,然而,以後不會有比這更糟的事了。”這樣,你的心可能會安定下來,理所當然地麵對現實,使它成為逆轉現實的動力。
克服自卑感的竅門是“我”、“我們”的互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