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測定指單位時間排出尿糖的定量測定,一般以測定24小時量為基準,這項測定數據是對糖尿病病情及治療效果的重要參考數據之一。
尿糖陰性者不一定沒有患上糖尿病,輕型糖尿病患者其血糖超過正常標準,但其空腹血糖濃度未超過腎糖閾(尿中不出現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濃度,正常參考值為8~10毫摩爾/升)時,空腹尿糖常為陰性,此外由於試劑、儀器及操作錯誤,大量飲水而使尿糖稀釋,或因服用阿司匹林、維生素C等均可使尿糖成為假陰性。但是尿糖陽性者也不能保準是個糖尿病患者,這是由於有的患者腎功能減退,對糖的吸收功能降低,使腎糖閾降低,可低至7.8毫摩爾/升以下。這樣一來,血糖即使正常也仍然有可能出現尿糖,這稱為腎性糖尿。另外,正常人在短時間內進食大量甜食,如糖、蜂蜜以後,也可出現暫時性高血糖而致尿糖;正常婦女懷孕的最後2個月及生孩子後的斷奶期都可排出乳尿糖。因此,絕不能單獨根據尿糖而診斷糖尿病,必須要檢查血糖。
酮體的含義
丙酮、β-羥基丁酸、乙酰乙酸都屬於酮體,是由脂肪大量分解而產生的。正常人的尿酮體為陰性,在尿檢中出現尿酮體陽性者,急危重症的發生率較高,應引起重視。糖尿病患者因體內糖利用障礙,而使脂肪分解加速,酮體生成增多,超過機體利用。血中酮體含量超過正常值,則發生糖尿病酮症。當酮體在體內進一步增多,則發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嚴重的可導致昏迷,誘發心、腦、腎等並發症而致死亡。所以說糖尿病患者如發現尿酮體在40毫克/升以上,請迅速到醫院就診。
在饑餓、妊娠、嘔吐、劇烈運動、高脂無糖飲食、消化吸收不良等情況下,健康人也有可能出現饑餓性酮症,也可使尿酮體出現陽性。
什麼是胰島素
胰島素是一種合成激素,它的主要功效是對三大營養物質(糖、蛋白質、脂肪)起到調節作用。胰島素能促進人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以釋放人體所需能量,同時降低血糖。它對蛋白質的合成和貯存有促進作用,從而對機體生長起著推動作用。另外,它還對脂肪的合成和分解有著雙向調節的作用。當胰島素缺乏時,糖分解利用受阻,致使血糖升高,由於脂肪作為能量被大量分解,從而可能會引起酮症和血脂升高。
糖基化血紅蛋白的含義
血糖持續一段較高水平時間後,葡萄糖會與體內的蛋白質結合的過程;如與血紅蛋白發生糖基化,則形成糖基化血紅蛋白。由於糖基化血紅蛋白消除比較慢,而且與血糖水平相平行,故它的含量常能反映采血前6~8周的平均血糖水平,也能反映出糖尿病血糖的控製情況,還可以作為糖尿病的診斷依據,其正常範圍為3.6~6.8%。
對於病因不明的昏迷患者進行輸葡萄糖搶救時,糖基化血紅蛋白有鑒別意義。另有研究顯示,測定糖基化血紅蛋白值不受糖尿病患者的飲食、運動年齡、體重、病程、治療方式、血清蛋白含量等因素的製約。但是,由於糖基化血紅蛋白比較粗略,所以反映不出血糖的細微變化。
血脂與糖尿病的關係
膽固醇(TC)、甘油三酯(TC)、低密度脂蛋白(LDIL)、高密度脂蛋白(HDIL)皆屬於血脂範圍內。糖尿病患者由於胰島素的原因而使機體對糖的利用減少,促使作為另一種能源物質的脂肪就擔當起了供應能量的角色。而當脂肪分解供應能量時,又對膽固醇的合成起了促進作用。因此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膽固醇血症,易伴隨發生動脈硬化及心血管係統疾病。所以,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血脂監測可以降低糖尿病並發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幾率。
從以上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血脂的高低影響著糖尿病並發症的發生。如患者本身,要盡早采取飲食治療或降脂藥物治療,使血脂降至正常範圍。一般來說,糖尿病患者一般3~6個月應做一次血脂檢查。
血壓與糖尿病的關係
糖尿病患者患高血壓的幾率明顯高於非糖尿病患者,是非糖尿病患者的4~5倍,而且發病比較早。
高血壓病能增加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變及微血管病變的發生,同時糖尿病、高血壓均是造成心腦血管意外的危險因素。另外,糖尿病伴有高血壓的患者也比不伴有高血壓的患者死亡率高。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對血壓的監測,把血壓控製在比較滿意的水平。糖尿病患者的最佳血壓應控製在130/85毫米汞柱以下。
葡萄糖耐量試驗
對於血糖升高,但還沒有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患者,往往需要進一步檢查,其中最主要的一種檢查方法就是做葡萄糖耐量試驗。這是一種增加糖負荷後檢查血糖以提高糖尿病檢出率的方法。
葡萄糖耐量試驗過程如下:首先,服糖前先抽取空腹血糖,然後口服葡萄糖75克或饅頭100克,兒童可以按照每公斤體重服用1.75克(最高限75克)的計算方法口服葡萄糖。於空腹服糖後30分鍾、60分鍾、120分鍾、180分鍾分別抽取血糖檢驗。
但請注意一點,糖尿病患者在做葡萄糖耐量試驗前,至少要空腹10個小時,飲水卻不作要求。而且實驗前3天的飲食和體力活動應適當限製,每日糖類的攝入量不應低於250克。試驗中不要進行劇烈的體力活動,不要大量飲水,不要吸煙,不要飲酒或咖啡等刺激性的飲料。如果患了感冒、肺炎等急性病,要等病愈2周以後再進行檢查。如果正在口服避孕藥、利尿劑、糖皮質激素等,須於試驗前3天停止使用。試驗通常在上午進行,因午後糖耐量偏低。並且一定要準時抽血,采血後應立即送實驗室檢測,以免影響試驗結果。二、糖尿病的發病機理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高血糖狀態所導致的綜合征,是較常見的一種內分泌代謝疾病。換句話說,就是因胰島素分泌不足而得病,或是其工作不好、代謝功能異常而使人生病。
胰島素能促進全身各部位組織攝取葡萄糖,並且促進它們對葡萄糖的儲存和利用,使葡萄糖被轉運到脂肪組織,或者作為細胞的能源,以此來降低血糖。
糖代謝紊亂
當胰島素分泌不足時,首先是引起糖代謝障礙。因為胰島素不足時,糖進入細胞減少,糖原合成減少,糖醇解減少,磷酸戊糖通路減弱,三核酸循環減弱,由此而導致肝、肌肉及脂肪等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減少。此外,由於胰島素缺乏,對肝和肌糖原分解抑製減弱,對糖原異生及肝糖生成的抑製過程減弱,以致引起肝糖輸出增多——糖原分解增多,糖原異生增強,肝糖生成增多,從而導致高血糖。由於糖氧化發生問題,細胞內能量供應不夠,患者便會產生肚餓的感覺,於是便多食東西,吃得多,血糖濃度就會增高。當血糖增高超過腎保留葡萄糖的界限值時,葡萄糖便會在尿中排出,出現糖尿。因糖大量排出,帶走大量水分而引起多尿。因為經常小便,所以體內流失水分便多。假如體內水分失去過多,血液便濃縮,血漿滲透壓增高,便會覺口渴而大量飲水。糖氧化功能發生故障,人體內便要動員脂肪、蛋白質分解代謝增強,因而消耗過多,患者便逐漸消瘦,體重減輕,嚴重的會出現酸中毒、昏迷及脫水症狀。
脂肪代謝紊亂
患有糖尿病,肌體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大量葡萄糖流失,肌體便要動用體內大量脂肪。隨著脂肪酸的氧化可產生過多的脂肪代謝產物,帶來嚴重後果,如酸中毒,酸堿平衡紊亂,使血液循環受阻,中樞神經係統中毒,可導致糖尿病患者昏迷。
糖尿病是一組慢性病,從正常血糖到間歇餐後高血糖,以致發展到持續性空腹高血糖,從無糖尿到有糖尿,從無症狀到有症狀,從無並發症到有並發症,是一個長期的從病理生化和病理生理發展到病理解剖嚴重損壞階段的病變過程,反映著胰島細胞儲備功能逐漸降低與胰島素分泌障礙的演變過程。
總之,糖尿病是因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糖代謝紊亂,產生連鎖反應,導致脂肪、蛋白質、水和無機鹽代謝障礙的疾病。糖尿病患者在糖及脂肪代謝障礙的同時,還可能會出現蛋白質代謝紊亂,使體內蛋白質難於合成,以致蛋白質缺乏、體力下降而易患上各種感染。同時,血中含高濃度的糖分,會促使某些細菌增長,抑製抗菌細胞的吞噬功能。所以罹患糖尿病很容易並發皮膚感染,也會導致泌尿係統感染,如腎炎、膀胱炎和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等。而脂肪代謝障礙,更會並發動脈硬化等血管病變。血管病變可使血流減少,組織缺血、缺氧,抵抗力減弱而發生感染。所以,如果發現自己經常有反複發作的化膿性皮膚感染,便要考慮是否有隱性糖尿病的可能性,應盡快去作檢查。三、糖尿病的致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