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佰零六章 戒珠緬懷(1 / 2)

林鳳生素來對王羲之的書法十分鍾愛,得見真跡自然是愛不釋手,但又實是不願奪走別人的紀念之物,不禁有些遲疑。

楊炳彪哈哈一笑,道:“盟主,這可是在下真心實意送你的,半點也不勉強,想我那死去的兄弟得知此物遇到明主定然也很高興。”說著將木匣塞到林鳳生手中。

林鳳生道:“楊幫主如此慷慨,那我就收下了。你給我講了一個故事,那我也給你講一個吧,那便是這匣中之物的來曆。”

楊炳彪本是個粗魯之人,對於這些文人墨客的事跡沒多少興趣,但這些年來心中總是疑惑不解,為何他的那位龐兄弟對此物如此看重,這珠子和書卷到底有何珍貴之處?聽說林鳳生知道來曆,不禁好奇萬分,連說了幾聲好,一臉期盼的道:“盟主請講,在下洗耳恭聽。”

林鳳生取出明珠,握在手心裏來回摩挲,說道:“據傳這顆珠子乃是王羲之練習腕力用的,他書法絕妙,但精益求精,便時常用右手把玩這顆珠子,久而久之腕力自然也就日益增強,才有了後來入木三分的功力。這顆珠子可謂是他的良師益友,自然視若珍寶十分心愛。”

楊炳彪搔首道:“啊,原來這位大書法家的筆力是這麼練出來的。難怪寫字時墨跡連木板都能透過呢。”

林鳳生微微一笑,點了點頭,又道:“後來有一天,這顆珠子突然不見了。王羲之又是懊惱又是著急,將家裏四處都找遍了仍是不見蹤影,於是便懷疑是被人偷了去。他家中又無生人來過,思來想去,終於疑心到一個寄住在他家裏的一個僧人身上。”

楊炳彪笑道:“這和尚寄人籬下,居然還敢偷了主人家的東西,這也太不講江湖規矩了,我看多半是個被逐出廟門的野和尚。”

林鳳生將珠子拋了幾下,搖頭道:“這位僧人乃是王羲之的朋友,兩人交情很好,但他疑心之下便對這位朋友冷淡起來。這位僧人清清白白,並沒有拿過珠子,暗中得知情由以後,又是傷心又是氣憤,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便將自己關在房中,不吃不喝,最終絕食餓死了。”

說到這裏不覺歎了口氣,頓了頓道:“這位僧人如此骨氣,定是位有道高僧。唉,相交多年的好朋友居然懷疑自己的品行,他自然是傷心欲絕了。”

楊炳彪大大咧咧的道:“這和尚太也蠢笨,既是被冤枉的,分辨清楚也就是了,又哪用得著尋死覓活的。這王羲之也太不夠意思了,對待朋友就應當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半點也含糊不得,怎能懷疑他是賊呢。這要換做是我,定要將那王羲之臭罵一頓,從今往後恩斷義絕,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也不相往來了。”

說到品行他自己未必就十分高明,但對待朋友倒也確是十分仗義,今日邀集幫手替玉龍劍派出頭便可看出一二,因此聽得王羲之懷疑自己的朋友竊取明珠後大是氣憤,才說了這一番夾纏不清的長篇大論。

林鳳生聽得暗暗好笑,忖道:“他能說出這番話來倒也是個性情中人,又送了我這等名貴的禮物,他日若是當真改過自新,不妨交了這個朋友。”

楊炳彪見他住口不說,不禁有些急不可耐,催促道:“盟主,後來怎樣了?明珠到底是被誰偷走了?”

林鳳生道:“王羲之見僧人朋友如此剛烈,便隱隱覺得是自己錯了,但明珠仍是沒有找到,僧人的冤屈也就難以昭雪。又有一天,家裏來了客人,王羲之便命人宰了一隻鵝,發現珠子竟然在鵝的肚子裏。原來是兒子王獻之趁他不在時將珠子偷偷拿出來玩兒,不小心遺落在了院子中,被鵝吞了下去。”

楊炳彪道:“這死孩子,定是怕他爹責罰,才不敢實話實說,硬是將好好一個和尚害死了。要是早些將鵝殺來吃了,也不至於搞成這樣。”

林鳳生道:“真相大白以後,王羲之十分悲痛,悔恨不已,隻恨自己對待友人不夠推心置腹。於是便將住宅重新改建,稱之為‘戒珠寺’,以此紀念這位僧人,並讓後代須時時引以為戒,赤誠待人。新宅落成當天王羲之便親筆寫下了這篇禮記,詳細記敘了事情的經過以及自己的感悟,並罰小兒獻之每日抄寫。後來王獻之便也成了赫赫有名的書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