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時,要給父母買新衣服,並且準備好過年給父母的壓歲錢。錢不在於多,但是要精心準備。比如在數字中帶有“6”“8”“9”這些老人喜歡的數字。回家之後,別隻顧著同學聚會,多在家陪父母一起吃飯,探望親友。

每年的母親節,不要忘了送她康乃馨

文/李丹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當年大詩人孟郊用詩歌寫出了母親的辛勞,也發出了不知如何才能回報母親恩惠的感歎。如今,麵對成年累月為我們操勞奔波的母親,我們隻會不斷地向她索取關愛,卻依然不懂得如何回報,甚至不去回報。

看著母親瘦弱的身軀,充滿血絲的雙眼,堆滿褶皺的額頭,失去紅潤光澤的麵頰,起繭長倒刺的雙手,還有那一簇簇的銀發不知何時藏進了母親青色的瀑布中。楊曉紅深深地明白,光陰奪走了母親的青春,而自己卻是拖累她的身軀的人。為了家庭,為了女兒,母親放棄了她所追求的自由。

五月的第二個星期天就是母親節。這天,楊曉紅決定給母親買件禮物,並且帶她好好慶祝,要讓她玩得痛痛快快的。

吃過早飯後,楊曉紅整理好了行裝,準備帶父母去海邊去遊玩。母親有些意外,因為女兒幾乎每天都忙著自己的工作,難得有機會帶自己出去逛逛。裝好了水和一些吃的,他們就準備出發。但是臨行前,父親突然說不去了。他對楊曉紅說:“既然你母親為咱們這個家操勞了大半輩子,我們就應該讓她盡可能地多放鬆一下。我留下來看家,然後準備晚飯吧。”僵持不下,楊曉紅隻好答應了父親的安排,帶著母親開車出發了。

開車經過一家花店時,楊曉紅遠遠地看著簇擁鮮花的廣告招牌,上麵寫著“最美的康乃馨,送給最愛的母親!”那溫軟的筆法看得楊曉紅心中一動。她把車停在路邊,不等母親問她怎麼回事時,就打開車門奔出去了。

幾分鍾後,楊曉紅回到車上,向母親雙手奉上一束粉色的康乃馨,對母親說:“媽媽,節日快樂!”

母親看著這一束開得鮮豔的粉紅花朵,先是一怔,隨之而來的是驚喜和感動。她小心翼翼地接過花,又輕輕地聞了聞,淡淡的香氣沁入她心間。母親突然像個害羞的孩子一樣,她低聲說:“帶我出去玩就很好了,幹嗎還買這個啊!”

沒過多久,她們就到達海邊,楊曉紅把車停在海邊的停車場,帶著母親在海灘上散步,一起喂沙灘上的海鳥。海風輕輕地吹在母親的臉上,有那麼一瞬間,楊曉紅發現母親臉上的皺紋被溫暖慈愛的笑容所掩蓋。她半開玩笑地對母親說:“媽媽,你真美啊!我為啥就沒遺傳你呢。”母親被她逗樂了,不好意思地說:“我才不好看呢,我都老了。”聽母親這麼說後,楊曉紅反駁道:“你才不老呢,咱倆一起出來人家還以為你是我姐呢!”一邊散步,一邊愉快地聊著,楊曉紅覺得自己好像從來也沒有這麼輕鬆地跟母親暢談,也從來沒有見母親這麼高興。

時間過得很快,楊曉紅的相機裏也存滿了母親美麗的身影。等她們回到家時,已經下午六點了。滿屋子的香味撲鼻而來,父親從廚房竄出來說:“洗洗手吧,馬上開飯了。”看見妻子手中捧得花,有些意外地說:“喲,真不錯。還買花了呢!”母親嬌嗔道:“女兒送我的。”話語中,流露出無限的幸福和滿足。

晚飯後,一切收拾妥當了,楊曉紅悄悄告訴母親:“看看給你的禮物。”其實早上出門前,楊曉紅就把禮物送給母親了,但是攔著沒有讓她拆開看。獲準拆開禮物的母親,小心翼翼地撕下包裝,小盒子裏靜靜地躺著一個發卡。發卡是檀木做的,精致的棕黑色發卡,散發著馥鬱的香氣。母親猶豫了片刻,把發卡戴在頭上,滿心歡喜地照著鏡子。那一刻,仿佛回到她年輕時的模樣。

母親進屋拿出來一個箱子遞給她,並示意她打開。楊曉紅隻記得那是母親一直寶貝的東西,自己從未碰過,並不知道裏麵裝的是什麼。遲疑了一會兒,輕輕打開箱子。楊曉紅看見了自己上小學時,親手給母親做的生日卡片,還有上初中和高中時給母親寫過的信,一封封的整齊疊在一起……這些被楊曉紅忘卻的東西,母親卻一直珍藏到現在。這些正是母親給楊曉紅最大的驚喜 ,這正是代表了愛的永恒意義。

溫馨寄語

在一個家庭生活中,母親負擔的任務最重,承受的壓力最大,付出的代價也最多,但得到的卻是最少。母親的形象是最高大的,母親的恩情是最深厚的。為天下所有的母親專門過一個節日,是非常必要的一種感激和頌揚母愛的方式。母親節是每年五月份第二個星期日,當它到來時,我們應該如何做,才是盡孝呢?

六月的第三個星期天,給爸爸親切的祝福

文/薑波

每年六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全國父親的節日——父親節。一年365天的繁忙中,就隻有那麼一天是父親的歸宿。而真正能過上父親節的父親又有多少個?

青春少不了叛逆,而我的叛逆期來的又特別的早。從小學起我就討厭父親,討厭他的嘮叨,討厭他的大男人主義。覺得自己過的就像籠中之鳥一般的生活,巴不得早點離開他獨自生活。當初中通知書下達時,我對到鎮上全天日住校的生活充滿了期待。在初中的我,就像離弦之箭一般的自由生活。別說回家,就連問候的電話都沒打過,怕嘮叨就像耗子怕見了貓一樣。除了沒生活費才記得電話外,其他時間根本不記得家。但說也奇怪,家裏人對我的嘮叨變少了。就這樣快活的初中畢業,升入高中。高中學校離家更是千裏之遙,一學期才回那麼一兩趟家。但話說回來,城裏的生活費更是鎮上的好幾倍。由於家裏經濟短缺,我漸漸地開始對父母產生同情,我開始想起家來,想起母親慈祥的臉龐,想起父親那雙粗大的手,想起在家時得到的關愛,再猜猜他們正在幹什麼,每當想起他們弓著背在烈日下的那種場景,我時常會紅起眼睛,才50來歲的他們已滿頭白發。

如今,長大後的我,卻不知該給他們什麼回報。隻能在父親節那天對他說“父親節快樂”。拿起話筒,腦海一片空白,當電話的那頭響起粗沉的聲音時才回過神來。

“喂……找誰呀?”

“爸,我是三。”

“哦!有什麼事?還有錢吃飯嗎?中午要好好休息,不要太辛苦,知道嗎?”

我沉默了一會,父親的嘮叨是一種無形的關愛,我聲音有點哢:“爸,今天是父親節,祝你節日快樂,身體健康。”

電話的那頭沉默了,好一會兒之後,電話那邊傳來哽咽的一聲“謝謝!”

一聲“謝謝”打斷了我的沉思,父親沒上過學,我沒見他說過謝謝,今天是第一次,而且是對我說的。淚水模糊了我的視線,但我還是忍住不讓它滴下。

“三,從我生你們那麼多個孩子以來,今天是我最幸福的一天,因為我過上了第一個父親節。家裏一切都很好,不用掛念。還有錢吃飯嗎?明天找人給你寄去,吃飯不夠飽時要多加點飯,不要餓著了……”

我終究忍不住第一滴淚,我從沒見父親那麼平穩地說過話。他是個文盲,“父親節”在他的腦海裏也許是一個很陌生的名詞。平凡的父親此刻切說出如此不平凡的語句。是感動使他說出來嗎?我多少滴眼淚滴下。

沉著頭往宿舍走。腦海裏回響著未說出去的話:“爸,我多想此刻在家殺隻雞,在吃飯時給你跟母加得碗滿滿的。”

多少年的辛苦付出,隻換來一句“父親節快樂”,但他卻認為這是“最幸福的一天”。天下父母的辛勤勞作,為的是自己的孩子。他不指望得到孩子們多大的回報,隻要一點安慰,多一點理解,隻要輕輕說句“父親節快樂”就夠了。

溫馨寄語

父親節對於子女來說,一樣是非常重要的節日。父親的愛對子女來說,如大山般深沉而厚重,他對我們的關懷不像母親那樣表現得比較明顯,而是默默的送出他對我們的愛。對於父親,我們沒有必要說出肉麻的話,隻要跟他們多聊聊心事,讓他們知道你的近況和情緒的變化,讓他們開導你,幫你分擔憂慮,與你分享快樂,這對於父親來說已經足夠了。

中秋節再忙也要回家團圓

文/張蘭

家裏一直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中秋節的團圓飯家人是一個都不能少的。因為爺爺說每年的這一天,一家人在一起吃飯是他感覺最踏實最高興的事了。爺爺的話相當有權威,沒人敢不聽。

擁擠的車站,每個人都急著回家團圓。有的人甚至想爬窗戶鑽進車裏,被車站管理人員拖著腿往下拽。我站在售票口快被擠成了壓縮餅幹。下午3點我終於買到了一張回縣城的車票。可是我又後悔了。到了縣城也得晚上8點多了,而縣城到我們鎮上隻有上午9點和下午3點的兩班車。從縣城到我們村怎麼也得2個小時吧。給父親打電話說要不我把票退了吧,不回去了。父親請示爺爺,爺爺在電話那邊堅決地說:“不行,我去縣城的車站接你。”

晚風習習,吹得我打了個寒戰。縣城的車站行人已經很少了,我還沒下車就看到爺爺和父親站在車站門口,爺爺的背有些駝了,連走到鎮上趕集都費勁。真不知他是怎麼來到縣城的。更重要的是,我們還得走兩個小時的路程回家。一邊走著我一邊埋怨爺爺:“何必呢,不就是中秋節嗎。害得我們都這麼辛苦。讓我爸一個人來接我就行了,你走這麼慢,還來幹什麼?”爺爺什麼也不說,隻管低著頭往前走。今晚的月真圓,皎潔的月光灑在鄉村小路上竟然有別樣的柔美。很長時間都沒有這樣的閑情雅致了。因為很忙,忙工作忙應酬,忙得沒有時間常回家看看。

晚上10點回到家,奶奶和媽媽趕緊端上飯菜,叫醒熟睡的小妹。給爺爺和爸爸拿來了酒杯。那晚我們在爺爺的葡萄架下邊吃邊聊一直到半夜。爺爺微微有些醉了“是你奶奶她想你,經常半夜在那流淚。除了過節放假你才能回來一趟。平時更是很少回來。我……我……我也想你呀。”我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

這是2004年我第一次去外地工作,回家過中秋節的那個夜晚。這麼多年過去了,爺爺蹣跚的腳步,還有喝醉酒時那蒼老的眼角的一滴淚,深刻地烙在了我的記憶裏。然而使我不能理解的是:什麼樣的動力,讓爺爺來回走了四個小時的路程接他的孫女回家過中秋節?也許隻有我們也做了爺爺奶奶之後,才能切身的體會兒孫繞膝,一家團圓是怎樣的一種幸福滋味。對兒孫的牽掛又是怎樣的一種煎熬。正如季羨林說:“見月思鄉,已經成為我經常的經曆。思鄉之病,說不上是苦是樂,其中有追憶,有惘悵,有留戀,有惋惜。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我悵望南天,心飛向故裏。”

什麼最重要?親人最重要。隻要你心裏有這種想法,即使你身在千裏之外的異鄉,回家的路途也並不是想象中那麼艱難。

溫馨寄語

中秋佳節,合家團圓,月餅無疑是家中必備食品。很多人回家時,也會為父母帶去幾盒包裝精致的上好月餅。但需要注意的是,無論月餅的品質多麼值得信賴,味道多麼好,也必須讓父母科學健康地吃月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