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誰奪走了我們充盈的喜悅
我們窮盡一生追求著幸福和快樂,卻不願意停下來想一想幸福與快樂到底是什麼,來自於哪裏。我們嘲笑想抵達南極卻往北走的人,卻沒有發現自己就是在外界尋找內在喜悅的人;我們嘲笑拿著金飯碗四處乞討的乞丐,卻沒有覺察到我們忙碌一生尋找的就在自己心裏。
喜悅不是情緒,而是一種內在的穩定狀態
喜悅是什麼?喜悅非關個人,既不屬於你,也不屬於我。有靜心的心,就有它的喜悅,那是無法形容,無法納入語言的。
——克裏希那穆提
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幾乎所有人類的生命長度都消耗在尋覓與尋而不得的痛苦中。每個人都在自己短暫的人生中追求著幸福與快樂,而幸福與快樂恰似原野上的幾點流螢,高不可攀又轉瞬即逝。我們追求的幸福與快樂是一種情緒嗎?
現代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情緒是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對客觀事物和主體需求之間關係的反應,簡單點說就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的態度體驗。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情緒是受外界影響的。而對於外界,任何人都無法完全掌控,因此任何人都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緒。如果幸福和快樂隻是一種情緒,我們就無法找到長久的幸福與快樂。
既然不是情緒,那麼,快樂和幸福到底是什麼呢?它是指事業成功、家庭和睦、愛情甜蜜嗎?如果是的,為什麼新聞報道中那麼多滿足以上條件的人也說自己並不幸福呢?為什麼我們有時會羨慕在街頭長臥、醒來後一臉愜意與滿足的乞丐呢?我們要的到底是什麼?
克裏希那穆提、奧修、阿瑪斯、托利等靈修大師以充滿智慧的語言為我們指出了一條通往幸福與快樂的喜悅之路。
靈修大師們讓我們了解到,我們要的實際上是內心的安寧與滿足,我們要的是喜悅。這種喜悅與外界環境無關,與物質條件無關。它不是情緒,沒有標準,它隻是一種內在的穩定狀態。當擁有了這樣的狀態,不管遭遇災難還是打擊,無論生活貧窮還是富貴,我們都能始終如一地感受到永恒不變的喜悅。
我們窮盡一生追求著幸福和快樂,卻不願意停下來想一想幸福與快樂到底是什麼,來自於哪裏。我們嘲笑想抵達南極卻往北走的人,卻沒有發現自己就是在外界尋找內在喜悅的人;我們嘲笑拿著金飯碗四處乞討的乞丐,卻沒有覺察到我們忙碌一生尋找的就在自己的心裏。
一位大師曾經說:“喜悅就是內心的寧靜與內在的完整感,是在你度過這一天時發出的內在的聲音。”他告訴我們,喜悅是一種發自內在的感受,隻要我們的心靜下來,認真體會,我們就能感受到喜悅。
我們的內心被各種錯誤的觀念和目標緊緊地捆綁著,猶如沙漠中負重前行的駱駝,根本無法享受行走帶來的樂趣。我們給一切事物下定義,給一切行為定目標,最後卻在其中失去了方向,迷失了真實的自己。隻要我們意識到這一切所帶來的惡果,隻要我們終結所有這些錯誤,喜悅也就自然地出現了。隻要我們不再為錯誤的觀念與目標所困惑,我們就能一直感受到喜悅了。
用心智代替了自己的人,用快樂代替了喜悅
很多情況下,快樂是人們扮演的一個角色,在那個微笑的假相之後,其實暗藏許多痛苦。當不快樂被微笑的表象和光亮潔白的牙齒遮蓋時,抑鬱、崩潰和過度反應都是常見的事。
——埃克哈特·托利
在某個北歐小國的首都,如果你在街上對陌生人微笑,按照當地法律,你有可能被當成喝醉酒的人抓起來。聽起來是不是匪夷所思?至少在我們的生活中,兩個人見麵時,常常會麵對著對方不知真實還是虛假的笑容,輕聲地問一句“最近還好嗎”,並得到預料中的答複——“嗯,還好”。這是再平常不過的語言了,雖然我們常常並不感到快樂,但總是讓自己顯得心情還不錯。而在某些國家或某些文化裏,回答自己感覺很不好或者很糟糕是非常正常的,人們也更容易接受這樣的答案。
不管怎樣,這都反映出一個問題:這個星球上大部分的人是不快樂的。在我們的世界裏,不快樂是常態,快樂倒是短暫的或者不正常的。我們是如何成為現在的我們的?為什麼我們的快樂為什麼不長久?我們在過去的經驗裏受到了怎樣的製約?這些製約為我們創造出了什麼樣的世界?
自我們誕生於這個世界起,我們就在不斷地感受著外界的變化,接受著外界的各種刺激並做出反應。當一個外界刺激進入我們的大腦時,我們所做出的任何反應及反應帶來的結果都被深深地印刻在我們的腦海深處。為了求得生存,我們開始形成一些反應模式,比如假令憤怒能讓企圖傷害我們的人退卻,我們便會在下一次感到有人企圖傷害我們時表現出憤怒。這些反應模式包括思考模式、情感感受模式、情緒模式、價值觀,等等,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們的心智。
對於一些問題來說,心智是一個很強大的工具。這個工具就像一係列公式一樣,遇到以前遇到過的問題時,我們直接套用相應的公式就可以解決。問題在於,我們的心智逐漸變得過於強大,以致我們開始忘了自己的存在,甚至逐漸地用心智代替了我們本身。
心智讓我們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性格、氣質、思維與行為方式,於是有些人走到哪裏都覺得充滿陰謀危險,有些人幹什麼都覺得煩心勞累,有些人總覺得自己可憐,有些人總覺得自己不被人所愛……這一切的外在結果,包括人際關係、事業成敗、親子關係、夫婦情感、情侶戀愛,所有我們能見到的現象,根本原因都在於心智。
心智是反應模式的大集合,它會告訴你,遇到A事件,你應該做B反應,而不管B反應在當時是不是有用、是不是最好的。心智是僵化的、不生動的,雖然它也會發生變化,但它也隻是由A→B變成A→C罷了,就像由一塊石頭變成另一塊石頭一樣。當我們情緒不佳時,心智為了讓我們感覺好一點、更快樂一點,就會去驅使我們做一些在反應模式中能產生快樂的行為,而實際上,我們並沒有感到喜悅。
快樂和喜悅是完全不同的,它們看上去很相似,就像玻璃球和水晶球,但它們的差異是巨大的。快樂是外在事物的刺激經過反應模式後的產物,完全取決於外界,如果外界的那個刺激消失了,你的快樂就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是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與外界沒有關係。
因此,在我們這個基本上由心智主宰自己的世界裏,不快樂就成了正常狀態,我們用短暫的、脆弱的快樂代替了內在的喜悅。
充滿野心的人不停地爬梯,他們沒空喜悅
在現狀之外還有別的企圖,這就是野心。你想要些什麼東西,比如權力、地位、聲望等,這就是野心。野心造成我們的孤獨,我們知道孤獨對我們傷害多大,因為它阻礙了我們和他人的關係。
——克裏希那穆提
痛苦和空虛大概是這個時代很多所謂成功人士的共同特征。他們中的很多人掌握了各方麵資源的支配權,衣著光鮮、揮霍無度、頤指氣使,可是他們在短暫的快樂後隻感到深深的痛苦和空虛。他們的野心讓他們得到了想要的一切,而他們卻沒有感到喜悅。這是為什麼?
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必須有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用生命用心維係。在生命的發展史上,我們曾經和其他動物一樣,在狹小的生存空間裏爭奪有限的生存資源。為了確保自己的生存,我們的心智發展出一種在自己處於爭奪的優勢時瘋狂占領資源、不惜以犧牲他人的方式保全自己的模式,並為自己獲得了生存機會、消滅了競爭對手而感到快樂。
這種反應模式,經過一代代人傳遞了下來,我們變得充滿野心而不自知。我們盡可能地為自己爭奪各方麵的資源,而不管這些資源是否用得上,是否太多。我們在心智的驅使下不斷陷入瘋狂,不斷為自己和他人製造痛苦和阻礙,不斷地用瘋狂毀掉自己的一切。
為什麼野心會讓我們毀掉自己的一切呢?因為膨脹的欲望是無限的,而個人能夠獲取的資源是有限的。在野心所要求的資源超過我們獲取的能力後,快樂不再發生,我們便陷入痛苦中,猶如毒癮發作的人,而這毒品便是快樂。如何製止毒癮發作導致的不適感呢,心智給了你一個錯誤答案,就是通過滿足欲望的方式產生短暫的快樂。而你將其奉為圭臬,在生命的每一天中遵照執行。
欲望本身是一個健康無害的工具。我們有吃的欲望,才能保證身體的能量供應;我們有睡的欲望,才能保證每天的神清氣爽;我們有性的欲望,才能夠借生殖延續自己的生命。可是由於心智的反應模式,我們的欲望逐漸成為一隻永遠吃不飽的怪獸,成為野心,隻有滿足了它的要求,它才釋放出一點快樂,然後要求更多的資源。我們被日益膨脹的欲望綁架了,不得不一步步往上爬,腳步越來越沉重,而向上的野心卻越來越強大。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最終將把自己生命的全部交給它。
拉丁美洲有一句諺語:“一個貪婪的人對別人毫無好處,而對自己則更是如此。”被野心驅使的人是可憐的。猶如被妖魔附身一樣,他意識不到自己是誰,還以為自己就是自己的欲望。他用成功、上進等字眼鼓勵自己去不顧一切地滿足欲望,卻弄不清楚自己到底需要什麼,到底需要多少。他們的欲望猶如永遠奔跑的腳,雖然他們的身體已經很累了,可是腳步停不下來,隻有等到生命的能量耗盡,他們才能從野心的牢籠中掙脫出來。
獨愛體操的射擊冠軍,不會為他的環數喜悅
如果沒有發現內在的真正目標,那麼你將會是一個人生的流浪漢,四下遊蕩,在各種錯誤的道路上嚐試,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