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回歸大我的喜悅之路(3 / 3)

“大我”這個詞最早來源於佛教,佛教裏把為心智所束縛的、有“物我”“人我”之分的,我們中的大部分體會的那個對心智的虛妄的認同稱為“小我”,而把脫離了心智的束縛的、體會到與宇宙萬物同為一體的感受的,我們內在的鮮活的本體稱為“大我”。小我、大我隻是名詞罷了,在不同的靈修大師說來,它們可能被稱為假我—真我、自我—超我、心智—心靈、頭腦—自我。靈修本身並不像自然科學那樣有嚴格的術語,你接受哪一種都行,因為最終你會發現,這些都隻是概念和表象,隻是為了讓我們真正懂得而存在的知識。知識在其他地方是有用的,但其本身對我們擺脫心智的束縛是沒用的,因為它就是心智的產物。

也許我們一直想知道為什麼有些我們要求的事,花了很長的時間才來到我們的生活中。如果我們認真地回顧一下我們的過去,看看我們在過去要求的事物,我們就會看出,許多我們沒有得到的,其實是我們已不想要了,而那些為了讓我們覺醒的存在,我們本來就擁有,或許有些我們正準備要擁有的,也將在稍後到來。

生命它會永遠會告訴我們正確的路,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跳出充滿信心與信任的一步,並依著內在的指引而采取行動。如果我們對自己從一處行至另一處的意圖非常清楚,那麼我們必將在自己之內經曆一些改變。因為,如果我們已然存在於那些各式各樣的個性、情緒與心智的層麵上,其實就不需要做任何一件事。在當下的這一刻,我們應該就已經擁有我們想要的事物了。

不論我們的內在期望著什麼,不論我們的生命曆程會是什麼樣的,我們都需要讓我們的內在放棄一些錯誤的觀念。在我們的生命曆程中,一直都存在著讓我們覺醒和成長的機會,隻要我們沿著自己內在的軌跡前進,自然就能夠獲得滿足我們期望的存在。

我們在追求很多事物的過程中,常常會放棄,因為我們的心智看不到目前麵臨的阻礙、已經發生的教訓和我們要求發生的改變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心智甚至會看錯很多事情,把我們帶往錯誤的方向。因此,雖然我們一直在期望發生什麼,事情卻總是在往相反的方向發生。

我們必須向內看,擴展自己的信心和信賴,打開自己的心。我們需要信任自身內在的指導和衝動,放棄許多關於我們是誰的假象。我們將被給予很多成長的機會去改變那些假象。不論我們是在痛苦還是喜悅中成長的,最終目的始終是成長我們的內在目的所需要的成長。

隻有一開始就自由,我們才能獲得最終的自由

真正的自由是一種精神狀態,其中沒有恐懼或勉強,沒有求取安全感的衝動。

——克裏希那穆提

自由歸根結底是內在的自由,我們無法從外界的任何事物中獲得自由。我們必須一開始就保持著一顆自由的心,去廣泛地探索,深入地研究,找到最根本的意義,不落入任何形態、公式、概念,才能夠獲得最終的自由。

對我們大部分人而言,自由隻是概念,而非真實的東西。講到自由,我們要的是外在的自由,要的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想就怎麼想,自由地走動,以種種方式表現自己。我們的內在則有一種完全的自由,一種與時間無關的東西,不是心智拚湊出來,而又不逃避日常生活的現實。自由的美在於不留痕跡。老鷹飛行時不留痕跡,可是科學家會。想探索自由的問題,不但需要科學地觀察,而且還要像老鷹一般飛行,完全不留痕跡,兩者都需要。

我們似乎都認為自由的外在表現好像非常重要,但如果深入地探索自由的意義——內在的、完全的、整體的自由,並因此表現在外在的社會和種種關係之上的自由,就會發現,我們的自由並非是外在的表現,如果我們不能在內在獲得完全的自由,就看不到真實,看不到由恐懼導致的現實,看不到單調的日常生活,以及其中的沉悶、孤獨、絕望、焦慮。我們如果想知道是否真有這種自由,必須先明白我們所受的種種製約、麵臨的種種問題,日常生活千篇一律的膚淺、空洞、貧乏。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先明白自己的恐懼。我們不是要從內省上、分析上明白自己,而是要明白自己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要明白是否能完全沒有這些問題來妨礙我們的心。

我們的心是受製約的,這是明顯的事實。我們的心總是受某文化或社會的製約,麵臨各種感受、種種關係的緊張與壓力,受經濟、氣候、教育等因素、宗教的強製性等影響。我們的心所受的訓練一直是要接受恐懼,再試著逃避。我們從來無法完整而全盤地了解恐懼的本質與結構。不要隻是聽很多話、很多概念,這些東西其實毫無價值。我們要借由聽的行動,不但口頭上,而且在言談之外,觀察自己心的狀態;探索我們的心能否自由——不接受恐懼,不逃避,不說“我必須鼓起勇氣來抵抗”,而是真正明白我們深陷其中的恐懼。如果不能免去這種恐懼,就無法看清、更無法深入我們的心。

要一開始就自由,而不是最後才自由。因為必須先自由,才能探索、研究。要看得深,不但先要自由,而且還要有規律。自由和規律是在一起的。我們這裏所說的“規律”不是一般的傳統規律,一般的傳統規律是求證、模仿、克製、符合模式,我們這裏所說的規律是指“規律”最根本的意義,是學習。學習和自由是在一起的。自由有它自己的規律。這種規律不是由心施加給我們的。自由和學習的行動——這兩者是根本的。人除非自由地不落入任何形態、公式、概念的觀察自己,否則無從學習自己。這種觀察,這種認知,有它自己的規律和學習活動,沒有任何雷同、模仿、壓製、控製,其中還有非凡的美。

找到內在的更高目的,讓我們回歸喜悅之路

喜悅之路在於當下而不是未來。當你擁有喜悅的時候,你的生活是什麼樣子,你內心能否想到?為什麼現在你就沒有那種健康、愉快的喜悅感受?

——薩娜婭·羅曼

每個人生存在這個美麗而奇妙的世界上,都有著各自不同的人生目的。這裏所說的目的不是我們心智所追求的目的,而是一個更高的目的。

在我們找到這個目的前,我們就像一個流浪漢一樣毫無目的地四下遊蕩,做過許多嚐試,浪費時間在各種不同的道路上。而在我們知道了自己的更高目的後,我們就能在每一刻做選擇,知道如何運用每一個小時,每一天,每個禮拜。它使我們能在這一生中快速地成長並演進。

我們的情緒、性格和思想,都反映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我們將自己的人生分成若幹個小段,把它放在一個尺度總長為從生到死的時間架構中,然而從生到死相對於整個宇宙的時間來說,是多麼的短暫啊。在我們知道了自己的更高的人生目的,把精力放在擁有什麼事物之上時,我們可以帶著目的徑直向前走,不再需要那麼長的時間去慢慢提升,而是能很快地達到目標。當我們發現了自己的更高目的,便不會浪費生命的能量,而是站在更高的層麵看待我們的生命。那個更高的目的,其實就是我們靈性的進化,是我們喜悅之路的終點。

新的房子、新的榮譽、更高的地位,這些不是我們內在成長的目的。我們在達成更高目的的過程中可能會獲得它們,但它們隻是鞏固或推動我們前進的因素;新的技能、新的生命感悟、新的愛的表達、新的美的發現、新的成長感受,這些才是我們的更高目的。我們的更高目的,會平衡我們各方麵的能量,讓我們的存在與我們的本體和諧一致,使我們的一呼一吸都變得更為舒暢,使我們內在的聲音與外在的聲音出於同一個音調。我們將於外在的世界裏,創造出與我們的內在完全對等的事物。我們會放棄那些不屬於我們內在本質的外在形式,也將放棄那些與外在事實不相符合的內在形式。形式的外殼是否存在將完全取決於我們存在的實質,我們的生命與整個宇宙將達到一種自然真實的完美融合。

我們享受著生命給我們帶來的美妙的感官能力,看見、聽見、嗅到、觸到、感受,這些本身都是充滿喜悅的經驗。心智的認同給我們製造了分離和寂寞。讓我們從分離感中走出,讓自己與更深的自己融合起來。我們的喜悅之路,就是將我們的所有部分合而為一,並再與我們的大我合一。

從明天開始,在我們度過我們的每一天後,告訴自己我們是一個多美的人,看看我們自身內的美,感覺我們的內在力量,認知我們有多好,認識我們是多麼有愛心,感覺在我們周圍的光。認可自己,尋找我們的更高目的,而當我們如此做時。我們知道自己下次要做什麼。我們或許有我們不能做的理由,仿佛阻止了我們的老的回憶和模式,但我們的確知道我們要什麼,把它帶到表麵,由無意識裏,從我們心的私語裏,把它提上來,而使它成長,把我們的憧憬定在眼前。如果你想要一個平安和寧靜的生活,想當好父母,想做好子女,想在我們的人生中有個愛我們、重視我們、寶貝我們的男人或女人,把那憧憬拿出來,下個決心,而我們將會得到它。

隻要我們願意,隻要我們相信,隻要我們覺察,我們就回到了喜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