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回歸大我的喜悅之路(2 / 3)

把生活當做魔法,像個魔法師一樣活著

要利用那些幻覺,並為之感恩。你們的生命就是個魔法,而你們卻是那魔術師。

——尼爾·唐納德·沃爾什

心智讓我們產生了太多的幻覺,而我們的生命卻在幻覺中尋找著真實,最終一切努力自然都顯得徒勞。我們需要看清生活中的幻覺,把生活當做魔法,而我們則是生活的魔法師。

我是誰,我來自哪裏,我要到哪裏去?這是哲學裏的三個終極問題,所有人的哲學觀點都圍繞著這三個問題發展出來,但是沒有哪個人的哲學理論最後回答了這三個終極問題。因為哲學始終隻是從心智層麵發展出來的,始終都有“我”的幻覺,而問題的答案卻是“無我”的,因此這些問題將是無解的問題。當我們沉迷於魔法產生的幻覺時,我們怎能看清魔法的真相?

我們是生活的魔法師,我們要看清楚所有的幻覺都是不存在的。我們是這個宇宙的一部分,也是這個宇宙的全部,是任何一個我們能夠感受到的存在。我們在束縛之下,隻能看到我們是“我”,其他的則不是“我”。可是,當快不在時,“慢”也不在,當上不在時,“下”也不在,當此不在時,“彼”也不在,當那些不是“我”的東西不存在了,相對的“我”便會不存在。因此,在我們真的看清所有事實的時候,“我”是無法被感受到和被認識到的。以上三個哲學問題便成了本身就有矛盾而無法回答的問題。

在我們的生命裏,沒有任何東西是我們必須擁有的,因為我們不需要任何東西就存在著,需要外界的東西才能繼續存在的隻是我們的身體。我們不需要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而去努力地追求什麼,付出什麼,我們隻是我們自己,我們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我們就是魔法師,魔術的幻覺是我們自己產生的,我們必須知道無論看到了什麼,我們都無需證明自己的存在。當我們試圖證明時,這意圖本身就是證明。我們常常會問自己“我是誰”,有時會去尋找“真實的我”。所有人都在尋找著的,需要著的都是我們自己,隻能在自己身上找到。

如果我們不向內心走,便一無所有。隻有在內,我們才能找到“我為什麼認為我需要什麼”的答案。隻有在內,我們才記得我們並不需要,然後才會明白“我一度迷失,但現在我找到了”的意義。

我們找到的將是我們的真正身份。我們利用幻覺來體驗自己是一個什麼都不需要的存在。當我們覺悟到這個真理,我們將在日複一日的現實裏越來越體會到它。而我們最終就會成為我們所知道的我們是什麼的那個存在。

用對待夢的態度對待宇宙,一切就會自然呈現

當我們不停和自己說話時,突然體驗到一段空白,猶如大夢初醒。我們突然發現自己安住在那清明、開闊、早就存於心中的本覺,終於經驗到“當下”一刻,它是那麼單純、直接而又祥和。

——佩瑪丘卓

每個人每天都在做夢,隻是醒來後絕大部分夢都被遺忘了。大部分人似乎並不在意夢中的情節,無論夢裏撿到了金子還是被巨大的野獸追趕,我們醒來後即便記得,一般都不會讓它影響到我們的情緒和行為,因為我們知道夢都是虛幻的存在。如果我們也能用這種態度對待我們的過往,雖然曾經經曆,也還記得,但不拘泥於此,不受它的影響,讓一切自然地呈現,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的生命經曆比我們之前認為的多得多。

人們常說人生如夢,因為人生短暫脆弱,變幻無常。我們自從來到這個世界後,便逐漸地被假象所迷惑,認假為真,如醉般生,似夢般死。我們對自己的生命完全缺乏了解,一輩子為名為利所困,為情為欲所累,生命的長度全部浪費在混沌中。每個人都感覺自己像是在夢中,不知道哪一天才能醒過來。這樣的認識似乎讓人很悲觀,不過我們可以看到其中積極的一麵。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整個宇宙的存在也如同夢境一般,雖然感覺虛幻,卻真正是全然的自由。沒有人能決定我們做什麼夢,也沒有人能夠強迫我們做什麼樣的夢。我們的宇宙如同夢一樣——我們心中怎麼想,睡眠時便會呈現出什麼樣的夢;我們心中怎麼想,世界就怎麼呈現在我們麵前。

夢是一種全然的自由,在夢中我們的情感不會掩飾,憤怒就是憤怒、悲傷就是悲傷,同時也可以不帶任何標簽地看著夢裏的事物,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做不到。我們看到生長在牆角的一朵帶著露水的花,這朵花就呈現在我們的夢裏,可能會不帶任何感情色彩、不帶任何概念標簽,不含任何的意義,我們在生活中卻總是不能做到如此真實地看待一朵花兒。我們可能會想到,這是什麼品種的花兒,多少錢一株,是什麼香水的原材料,也可能想到“牆角的花兒,當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還可能想到這朵花兒是被風隨意吹來的種子發芽後慢慢長大的,它在這個牆角慢慢地長大是多麼的不易,它是如此的美麗和堅強,就像戰爭中的母親一樣偉大。我們看待任何一件事物都是這樣的反應,不斷給每一個存在的東西加上感情色彩、概念標簽或者賦予它某方麵的含義。我們總是不斷地強化它們的存在,通過強化它們,我們也強化了那個虛幻的“我”的存在。

我們對待夢的態度是如此的正確,而對待自己的生命卻是如此的錯誤,這實在是心智產生的一個大問題。我們在這個宇宙中不斷地通過“我”尋找著真實的含義,最終卻感到人生的短暫、脆弱與變化無常。用對待夢的態度對待這個宇宙,讓一切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而不是帶著任何“我”的痕跡去追尋,我們的生命經曆將會真正的圓滿而真實。

打開心靈之門的鑰匙,一直都在我們自己手裏

你們總以為隻有少數人握有通往至樂境界的鑰匙,其實那個鑰匙就是你自己。在你淨化自己的當下那一刻,你已經身處彼岸了。你將會發現,依賴別人帶給你快樂、安慰和力量,是多麼荒謬的事。

——克裏希那穆提

每個人都是自這個星球有生命以來一代一代延續下來的,那些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的、和先祖一樣存在著的,是全人類的意識及深層的無意識。這些記錄是人類所有的曆史、所有知識及過往的一切,全都深埋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如果我們深入地探究,就會發現它們,就會覺察生命的真實。我們無法通過理解他人的思想、重複他人的話語來獲得智慧,來覺察生命。打開心靈之門的鑰匙,從來都不在他人身上,一直都在我們自己手裏。

我們似乎習慣了在處理一切事情,包括有關自己身體與心理、心靈方麵的事情上,尋求相應的專家、權威的觀點和看法。我們通過他人的眼睛來看自己,全然接納他人的觀點,認同他人的感受,似乎我們本身沒有任何能力觀察到真實的自己。有人會反對這樣的說法,因為我們是在獨立思考的,別人的意見隻是我們的參考罷了。是的,我們通過累計各種他人獲得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心智來組織管理並整合起來,於是形成了自己的觀念。可是,我們如何保證自己的“新”觀念產生的原材料,保證那些他人的意見是正確的呢?也許還有人反對,說這些材料已經經過了我們的取舍,錯誤的已經被剔除。可是剔除的標準來自於哪裏?隻不過是我們更早從他人那裏得來的觀念罷了。我們以為我們的觀念是自己的成果,是正確的,而不認同我們的便是錯誤的,通過這種方式,我們的心智變得愚蠢而頑固,變得更加不可動搖。

我們不可能通過自己過往的一切知識來累積出我們對自身的覺察,並產生一些全新的認識。我們隻能通過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覺察來獲得一種內在的靈性的覺醒。當我們的內在不斷地成長,一直到能夠觸摸最根本的原則時,我們就能以一種完全不同的視角,一種與宇宙萬物具有同一性的感受去看待一切。絕大部分人都沒有意識到自己能夠在內在的心靈空間裏獲得這樣的成長,因此也從來都不知道自己有著一把打開心靈之門的鑰匙,都沒有準備好去感受和接受那種與宇宙萬物和諧的智慧。他們在麵對那種充滿智慧的語言表達時沒有任何接觸到實質的感觸,隻會帶著自己的投射和錯誤的知識去誤解。沃特·惠特曼曾說:“在你真正地理解之前,你隻會感到憤怒。”這說的就是還沒有任何準備的人。

我們中另外有一些人,似乎天生就能獲得這種智慧,好像他們早就認識它——他們能辨認那些屬於自己的東西。有人發現,隻要稍微呼籲一些人對智慧產生關注,似乎就喚醒了這些人對智慧的一絲認識。我們不妨問一下自己:“我是哪一種人呢?”當我們真的去這麼問的時候,我們就確定了自己是後一種人了,因為前者是不會問自己這些問題的。

沿著內在的軌跡前進,重歸於大我的喜悅之路

不論采取任何方式,你們所要做的就是認識自我,並且用愛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

——伊曼紐

我們的內在所期望出現的事物,並不總是以我們心智所期望的形式來到,因此,在我們不曾覺察的時候,我們總是以為它們沒有來到。當我們沿著自己內在的軌跡前進時,我們就能夠感受生命的曆程,重歸於大我的喜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