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過分地壓抑可能會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負擔,卻又不知道該怎麼卸下臉上那張戴得太緊的麵具。所以,跑到人聲嘈雜的地方逃避麵對自己,花了一堆錢買了一堆東西,試圖想“買”回一點快樂,結果呢?每當看見那些東西時,也許又勾起那些不快樂的記憶。 其實,何苦這樣和自己過不去呢?受挫的時候,試著靜下心來思考跌倒的原因,想出方法重新出發。沮喪的時候,找個談得來的朋友聊聊;悲傷的時候,去看場感人的電影大哭一場;或者,和三五好友相約到戶外走走,大口地呼吸新鮮的空氣;找個健康而又積極的方法調整心情,適時地釋放壓抑的情緒,生活可以隨性卻不能任性。
花最少的錢買最多的東西?
會消費就等於投資。乍一聽,這個論調似乎有悖於中國傳統的消費觀念。在中國人的傳統理念裏,能賺會花總是和吃喝玩樂聯係在一起。所以有不少中國人在掙了一些錢之後,為了省錢,總喜歡深藏不露。更有甚者終其一生,花費甚少,身後卻留下巨款一筆,讓人大吃一驚。
英國著名文學家羅斯金說:“通常人們認為,消費這兩個字的含義應該是‘奢侈的花費’;其實不對,消費應該解釋為‘有效的投資’。也就是說,我們應該怎樣去購置必要的家具,怎樣把錢花當的在最恰用途上,怎樣安排在衣、食、住、行,以及教育和娛樂等方麵的花費。
隻要把錢花出去,然後換回某樣東西,你就已經進行了一次投資。不要小看這一小小的交換——它代表著你的投資理念。
比如買衣服,有些人把金錢過於分散,買回來的都是些隻能穿一季的貨色,每件衣服的平均使用率很低,而且這些衣服從買回的那天就飛速貶值,其實這是一項非常錯誤的消費,為何不選擇雖貴但質量上乘的衣服呢?價錢雖然貴一兩倍,但每件衣服的壽命卻最少長達四五年,而且由於較貴的衣服一般都設計得很漂亮,頗為時尚,所以不容易被淘汰,這樣算下來,平均每次穿著的費用比穿廉價貨便宜,更減少了處理每年過時衣物的煩惱。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兩百元的消費對一般人來說,是不用多考慮的小數目。花一兩百元便可以滿足占有欲,無疑是很大的樂趣。但問題是很多東西如裝飾擺設和玩偶等,其實是多餘的,有些被安置在窗台、角落蒙塵,或放在雜物架的暗角裏閑置。如果要點綴廳堂,不如買件起眼、有藝術價值的裝飾品,雖略為昂貴,但隻需計算一下,以往花在各種裝飾品的冤枉錢,就覺得它便宜多了。此外,這次買的是一件可以欣賞幾十年的藝術品,又可以給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說不定還有升值的可能。消費,不僅要注重食物,更要看重其潛在價值。
此外,根據形式變化,花最少的錢買更好更多的東西也是一種投資。
2008年,北歐小國冰島陷入困境。在短短的兩周時間裏,冰島最大的三家銀行相繼宣布破產、冰島股市出現暴跌、貨幣克朗大幅貶值。但是這卻讓冰島意外地成為購物天堂。
還在兩年前,冰島堪稱世界上“物價最高國家”,當時克朗與人民幣的彙率大約為8比1,街頭便利店買一杯可樂、一個漢堡,價格差不多就要200元人民幣;而目前冰島克朗與人民幣的彙率接近15比1,比兩年前貶值將近1倍,很多貨品堪稱“全球最低價”。
由於冰島克朗不斷貶值,近日到冰島購物的外國人更多了。不僅僅是外國遊客,包括冰島人也覺得這裏是“購物天堂”,例如在機場免稅店購買國際大品牌的化妝品等,價格隻相當於歐洲其他國家同樣產品的60%,一些平時少人問津的奢侈品,最近竟然到了脫銷的程度。
深受金融危機影響,美國、歐洲等地的消費能力大大下降,除了日常用品外,以前越貴、越奢侈的東西現在的折扣就越低。以前旅行團在美國購物需要1000美元的物品,現在隻需300至400美元,個別的甚至100到200美元就能買到。
現在,國內商場賣8000元的LV皮包,國外價格在900美元左右,換成人民幣,也就6000元左右。以前在澳洲購買5000元人民幣的皮包,如今3500元左右就可以拿下。在金融危機之際,到歐洲購物更是如同商場打折般讓人驚喜。由於歐元、澳元兌換人民幣的彙率大幅下挫,相對於以往,同樣多的人民幣可以購買更多的商品。 “買得越多,賺得越多”成為一些人到國外大宗購買名牌的理由。
現在金融危機還在蔓延,雖然它給我們帶來不少的負麵影響,但不可否認,在“金融危機”裏,我們可以淘到很多寶貝。
消費是一門學問,有的人花了1元卻掙了1000元,有的人花掉1000元卻一文不賺,更有甚者,全部賠光亦有之。所以,在這充滿機遇的時代中,花多少錢已不是關鍵,關鍵是你花了1元錢後能賺多少。
給自己準備一個記賬本
中國經濟大步向前的時候,年輕人的消費觀念也大步超前。當今社會,青年人給炒得火熱的消費時尚增添了一個新名詞:三天樂。所謂的“三天樂”,就是在發工資以後的前3天盡可能地瀟灑、快樂,隻留下很少的錢來保證剩餘的27天的基本生活。這裏所說的“基本生活”,估計就是“餓不死”的狀態就可以了。年輕人是消費時尚的忠實FANS,他們會計較收入的多少,卻絕對不會計較錢花剩下多少。
樂樂從學校畢業兩年多了,目前雖然工作穩定但薪水不高。每天坐公車上班,夢想著買輛車。下班之後最大的樂趣是逛街、泡吧、喝咖啡,最熟悉的地方是各個百貨商場,總是聽她抱怨說:“哎呀!半個月薪水還不夠買一條裙子,上個月刷卡買的皮包現在還沒還請!逛商場就是好,可沒錢幹瞪眼也真是難受。”
她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看了看掛在牆壁上的寫真照片,那是上個禮拜拍的,花了一
千多,她覺得還真是“物超所值”。正陶醉著,聽到房東先生一陣“猛敲”:“喂喂,那個樂樂小姐你到底要不要交房租?再不交隻好麻煩你搬走了。”
如今,都市裏像樂樂這樣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有著穩定且收入較高的工作,卻總連最基本的生活費用都負擔不起。年輕人都是喜歡花錢的,一逛街總是能發現許多值得大力“掏錢”的東西,於是這也買,那也買,買的時候忘乎所以,沒錢的時候後悔莫及,“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這世上的好東西太多,喜歡就買,遲早得為錢發愁。
年輕人是感性的,對待消費更是沒有節製。看到一件自己喜歡的上衣,就好像尋到了寶物一樣,欲罷不能;辛苦了一周,周末一定要去酒吧喝喝酒,去KTV唱唱歌,在年輕人的心裏,生活就應該是這樣瀟灑的,總是斤斤計較地生活,還沒等步入老年呢,就可能先愁老了。再說,年輕也就那麼十幾年,現在不享受,等到老了就快樂不起來了。到那個時候,後悔也晚了。所以,一定要抓緊現在,將享樂進行到底,卻無法將錢留到月底。
年輕人常說,能花錢才能掙錢,所以他們不計後果地進行各種消費,喝一杯上百元的飲料,吃一頓花去半個月工資的大餐。他們說這是一種生活體驗,年輕就應該多見識見識。見識各種類型的消費是沒有錯的,但是一旦這種消費養成習慣,你的生活就沒有保障了。
隻要人活著,就要有開支來保證正常的生命存在,但有一些開支是可有可無的。打開你的衣櫃,看一看是不是有很多衣服你買了就沒有穿過幾次;打開冰箱,是不是許多天前出於衝動在超市裏買的東西又忘了吃,變質了要扔掉……仔細想想,你會發現,你天天在花很多冤枉錢。花錢的時候覺得東西不錯,或是享受不錯,但過後真正用上的又有多少呢?所以,不要以為隻要盡情地花錢就是瀟灑,我們也應該學會精打細算,學會記賬。
洛克菲勒還有一種習慣,就是記總賬。他每天晚上禱告之前,總要把每便士的錢花到哪兒去了弄個一清二楚,然後才上床睡覺。 “緊緊地看住你的錢包,不要讓你的金錢隨意地出去,不要怕別人說你吝嗇。你的錢每花出去一分都要確保有兩分錢的利潤,然後才可以花出去。”
養成記賬的習慣,按月份和類別,簡單記錄每天的開支情況,合理分配生活費用;將生活費用按所需分成若幹部分,留一部分做日常開支,留一部分做後備資金。
年輕朋友們也可以開一個個人儲蓄賬戶,采用跟銀行約定的零存整取的方式,每月定期從生活費中拿出幾百元存入銀行,或者將每個月用剩的錢全部存入銀行,這樣一年下來也有結餘。這種零存整取的方式對花錢大手大腳的人有一定約束力,也有利於養成節儉的好習慣。
養成記賬的習慣,可以知道自己把錢花在了什麼地方,是該花的還是不該花的都一清二楚,而且慢慢地也就養成了該花的花,該省的省的好習慣。
買東西別忘了要發票
在北京某出版社工作的張先生想為新居添一套新家具,就來到了市中心正在舉辦家具展銷的市場內。千挑萬選,他選中了一套頗為時髦的家具,價格5 780元。推銷員看張先生有意購買便十分殷勤地推薦道:“您可真有眼光,這樣式是今年的新款,銷路相當好。再看看這材質、做工絕對沒問題。我們的產品款式、質量都是一流的。”而且推銷員還主動給張先生便宜了700元。張先生決定買下這套家具。當付款時推銷員卻不給開發票,隻開收據。推銷員解釋說,優惠的幅度比較大,如果再開發票公司就要上稅,這樣就要賠了。張先生覺得還劃算,沒有發票也買下來了。新家具擺進了新居,朋友們參觀了之後都說張先生有眼光。但是僅僅3個月之後,這套新家具便出現問題了:油漆起皮、鼓泡,抽屜、櫃門都變形合不攏……氣憤不已的張先生拿著收據找到了廠家,可是廠家有關人士看了收據說:“本廠從來沒有雇用過此人,收據上也沒有我們廠的公章,你還是找商家去吧。”可是展銷會早就結束了,找誰去?
張先生手裏拿著沒用的收據,看著殘破的舊家具束手無策。
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給消費者出具憑證是《消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的經營者的一項義務。消費者所持有的憑證是獲得售後服務必不可少的憑據,也是發生消費糾紛時成為消費者依法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重要證據。所以,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不論商品的貴賤或收費多少,一律要向經營者索要消費憑證,並要妥善保管好。除了按商業慣例(如在菜場零售買菜)可以不出具憑證的以外。所謂“憑證”應該是國家稅務管理部門統一印製的發票,發票上應該蓋有經營者企業名稱的國家統一規定的發票專用章,按目前市場的慣例,也可以是超級市場電腦收款機打印的收款單。其他的收據或者企業私自印製的單據都不能作為正規的憑證使用,如果收款憑證上的發票專用章的企業名稱和實際不相符,也是不規範的憑證,消費者不能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