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18
尋偶遭遇黑婚介
不少上婚介所征婚的人士,由於其內心有一種羞怯的心理,因此常常在尚未確認婚介機構相應資格的時候就輕信對方,給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機。
劉小姐去年離婚後到了某城市,她本想通過婚姻介紹所找到理想的伴侶,沒想到卻連連陷入“黑婚介”的騙局。她在一個沒有掛牌子的“婚介所”交了三百多元的中介費後,一位“紅娘”為她介紹了一個姓林的先生,說是喪偶、有房有車、為人穩重。第一次與林先生約會時,林先生接了幾個電話後以有急事為借口走開了。第二天,這位先生又打電話說有事要忙兩三天,三天之後電話就再也打不通了。劉小姐向“紅娘”詢問原因,對方說是對劉小姐不滿意。此後,劉小姐又與一位自稱是喪偶、深港兩地有廠的張先生見過麵。可自從交了中介費後,對方也在見了一次麵後借口談業務就溜掉了。
據介紹,到正規的婚介中心登記的入會者,必須出示身份證、戶口簿(暫住證)、婚姻情況證明。可一些婚介所隻要給錢,什麼人都可以入會,還“吹噓”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兩個人結合在一起講究緣分,怎麼可能有“百分之百”的成功?這不過是騙人的招數罷了。
“黑婚介”三大黑招:
一是登記內容虛假。按照規定,婚介所不能以刊登個人信息的方式來刊登廣告。可是一些“黑婚介”卻常常聲稱“男,商界人士,名車公寓。女,清純靚麗,商家獨女”。
二是利用“婚托”欺騙癡情男女。不法婚介常常雇傭婚托進行詐騙活動,收取介紹費後不提供服務。
三是以涉外婚姻做“誘餌”。國家規定明確指出,任何婚介機構未經允許不得從事涉外婚姻,一些“黑婚介”卻公然進行涉外婚姻介紹,“澳洲富商”、“美籍華人”等成了招牌,介紹費也往往價格不菲。
其實,為了保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先確定一下婚介機構的合法性是有百利無一定的。
1.首先要看婚介所是否具備經營資格,即有沒有營業執照,執照中的經營範圍是否有“婚介”項目,營業執照是否已年檢或驗照。
2.婚介所在給你第一次介紹對象見麵時,是否提供對方的身份證明、婚姻狀況證明及資產證明等。如果沒有提供,就有可能屬於“婚托”。
3.如果是通過征婚廣告去應征,就首先應該讓婚介所提供與廣告內容相符的對方身份證明及財產證明,無法提供,就是虛假的。
4.如果雙方第一次見麵不是在婚介機構注冊地點,而是茶樓、酒吧等消費場所,那麼一定要提高警惕,當心掉入消費陷阱。
5.看在收取服務費之前是否給你填表登記並簽訂“婚姻中介服務合同”,如果都沒有做就讓你交服務費,那麼就可能是在騙服務費。
6.要看中介機構是否給你出具正規收據,如不出具,就不要交服務費。
房產中介有個“套中套”
詹先生通過一家房產中介實地看了一套二手房,當詹先生表示有意購買,但希望親自見一下房主時,該中介特別爽氣,一個電話過去房主就來了,一點也沒有讓詹先生回避的意思。房主過來後,就談價,房主一口價,看上去根本沒有賣房的誠意,但麵積、房型、位置等方麵詹先生都很看好。於是詹先生就問得仔細些,例如這房哪年建的,對門住的是什麼人,他們這房為何要賣等,對方卻不能對答如流,支支吾吾像在撒謊。詹先生心中頓時生疑,單刀直入地問他是否是真正房主,能否馬上看到“兩證”。對方又遲疑了一下,接著回答是房主的表哥,詹先生聽出了弦外之音,當即表示需要考慮考慮。
後來詹先生了解到他遭遇了連鎖中介,即平時所說的“套中套”。
那麼,什麼是“套中套”呢?原來,中介公司為搶食房源,每家都有找房源的“探子”。哪家中介先找到新房源,哪家就掌握主動權,這樣另外中介的“探子”就會主動找上門來成了“二道販子”,加價後再把信息刊登出去,如此下去,就有了“三道販子”、“四道販子”。 如果購房者遇上“二道販子”,那麼至少要付兩個中介費,一個是明的,另一個則隱藏在房價裏。“三道販子”、“四道販子”依次類推。
連鎖中介這一招特狠,房產中介慣用這一招,不少購房者就曾碰到過類似情況。這些中介裝扮的“房主”一般自稱是房主的朋友或親戚。提醒購房者要有耐心,不可草率當場拍板,特別在中介“逼”你的時候,要給自己回旋和思考的時間,才不至於腦子一熱就簽了約。
建議購房者倒是可以去谘詢一下物管公司,業主的一些資料他們能略知一二,運氣好時,還能碰上不要錢的信息,中介公司好多信息也是這麼收集來的。
如何避免掉入房屋中介陷阱,業內人士有三大“法寶”:
1.看兩證,細辨真假
所謂兩證,即房產中介既要有市規劃國土部門審發的資格證書,又要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審
發的經營許可證。隻有經營許可證,沒有資格證書的,一般是谘詢機構,可以搞房屋政策、
信息等谘詢,不可搞房屋的租賃、買賣等中介服務;隻有資格證書,沒有經營許可證的,屬
非法經營。在看“兩證”時,最好把注冊號記下來。一旦與中介機構發生糾紛,便於向消協
或市規劃國土部門投訴。
2.簽合同,要細不要粗
目前與中介公司有關的房屋投訴案件可以歸納為“兩多”,一是被投訴的多為兩證不齊的中
介公司;二是產生糾紛的原因多為合同條文界定不清。目前深圳市房屋中介機構沒有統一的
合同文本,條款難免對中介公司更為有利。所以如果你認為條款不清,則有權要求修改或補
充。要明確雙方責、權、利。比如在合同中明確,一旦發現一方違約,或有欺騙行為,應負
什麼責任等等。
3.選中介,宜大不宜小
一般說來,規模大的中介機構,專業人員數量多,水平高,信息資源豐富,中介行為也比較
規範。規模小往往實力弱,信息量及信息流通範圍都受到限製,一些中介為了招攬客戶,信
口開河,坑蒙拐騙也就不足為奇了,所以選擇中介公司時,選擇規模大些的相對來說更為可
靠。
花錢的細節
識別和繞開商家設下的“陷阱”
俗話說,“買的不如賣的精”,皆因賣的有“底”,買的無“數”。眾所周知,如今在利益的驅使下,商家“把戲”層出不窮,消費者一不小心就會陷入商家精心設計好的陷阱。因此,識別和繞開商家設下的“陷阱”,對於女人來說,大為必要。
1.拒絕免費的午餐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可很多女性卻常常上“免費”的當。
小麗在一個手機專賣店買了一款手機,付錢時隨贈優惠券一張。優惠券上說了好多優惠活動。比如贈送一張十寸的照片、一張水晶照片,免費做三個化妝造型,免費拍照20張。聽起來很是誘人。於是,她去了,結果呢?化妝免費,可是粉撲10元一個,假睫毛20元一對;造型免費,能選的衣服比路邊小攤的還差,稍好一點的衣服穿一下5元;照片洗出來後,先給你看洗成一寸的小照片,這些小照片你想要的話,每張2塊錢。
免費的午餐,不管你信不信,都不要去試,否則,你連哭的地方都沒有。
2.洞悉打折的真相
曾經流行過這樣一句順口溜——七八九折不算折,四五六折毛毛雨,一二三折不稀奇。打折就是隨意定價的結果,商家一開始就想好了用打折的辦法“釣魚”、“蒙人”。建議女性朋友們在打折麵前,最好不要衝動,冷靜一下,看看這個東西你是否真的需要。不需要,打再低的折也不應為其所動。
3.避開返券的圈套
送得越多,更要加倍小心,要注意以下幾種情況:其一,禮券的購買受到嚴格控製,也就是說,沒有幾個櫃台參加這個活動,隻要稍加留意就會看到“本櫃台不參加買××送××的活動”的不在少數。其二,到了秋裝上市的季節,那些夏天的貨品時日無多,趕緊處理。這就意味著你在今年也沒多少時日穿它了。其三,連環送的形式送得“有理”,由於實際消費過程中一般不可能沒有零頭,這就無形中使得折扣更小,商家最終受益。其四,要弄清楚送的到底是A券還是B券,A券可當現金使用,而B券則要和同等的現金一起使用。
4.逛超市要保持頭腦清醒
在逛超市的時候,貨架一般都是三層的,你有多少注意力會放在貨架的底層呢?經過研究,隻有不足10%的人把注意力放在貨架底層,60%的人注意中層,30%的人注意上層。對整個零售業來說這可是個絕對重要的信息,全球的超市都在因此而調整自己的貨架擺放體係。當商家打算增加銷售額的時候,他們會把偏貴的產品放在中層和上層;但當他們打算追求最高利潤的時候,就把能獲得利潤最高的商品放在中層和上層。那麼貨架底層都是什麼商品呢?當然都是同類產品裏便宜或者對商家來說利潤偏低的東西嘍!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這其中可不乏物美價廉的好東西。
不在心情不好的時候上街購物
在許多人的觀念裏,女人總和逛街脫離不了關係,也許是先天在性別上就清清楚楚地劃分好了,也許是女人的購物欲和男人的煙癮一樣,隻是一種情緒的轉移。
好多女性朋友,她們的情緒變化往往很外露,如果說哪天換了個新發型、戴了對新耳環、穿了件新皮裙、買了個新手包,或是和一大群朋友到KTV唱了一夜的歌,如果你問她這樣出手大方的花費是不是因為她交了新男朋友,還是因為她找到了一份收入頗豐的工作,她的答案很可能是:“我隻是心情不好。”
一位18歲左右的女孩來到一家商店要購買一台跑步機,當她問過價錢後二話沒說,掏出現金就準備付款,工作人員見她攜帶大包小包,又帶了那麼多現金,於是與派出所取得了聯係。匆匆趕來的女孩家屬告訴民警,女孩因為前幾天和別人吵過架後心情一直不好,家裏人也拿她沒有辦法。
用花錢來發泄壞情緒的女人,在我們生活中一定不止她一個,或者,在刷卡的時候,她們的情感已經戰勝理智,所以忘了平時總是在抱怨朝九晚五的工作勞累,也忘了一到月底錢包就空空如也時的懊惱和沮喪。其實,抱著大包小包的“戰利品”回到家之後,就會發現那些導致心情低落的原因和問題並沒有消失或解決,卻又因經濟出現不良狀況而增添新痛。所以,心情不好的時候,千萬不要上街購物。以發泄的心態購物,待情緒穩定後,就會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