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對健身有六點好處:
1。步行是可以長期堅持的鍛煉方式,它不受時間、地點限製,動作緩和,不易受傷,因此“走為百練之祖”。步行健身的人與坐著的人相比,肺活量較大。
2。步行健身是增強心髒功能的有效手段之一。大步疾走可使心髒跳動加快,心搏量增加,血流加速,對心髒是一種很好的鍛煉。如果心率能達到每分鍾110次,保持10分鍾以上,則心肌與血管的韌性與強度大有增進,從而減少心肌梗塞與心髒衰竭病的發作。
3。步行健身在預防肥胖和減肥方麵有明顯益處。長時間步行和大步疾走,能增加能量的消耗,促使體內脂肪的利用,起到很好的減肥作用。
4。步行鍛煉還有助於促進人體內糖類代謝的正常化。飯前飯後散步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研究結果表明,中老年人如果以每小時3公裏速度散步1~2小時,代謝率可提高50%。5。步行是一種需要承受體重的鍛煉,有助於延緩和防止骨質疏鬆症,延緩退行性關節的變化,預防和消除關節炎的某些症狀。
6。促進食欲和消化,從而增加營養的攝取量。
步行雖然是很好的運動方式,但也要掌握一些要領。首先要掌握三個字:三、五、七。具體地講就是最好一次要走3公裏(大約為8 000步),時間在30分鍾以上;一個禮拜最少運動5次;運動後心跳要達到170次/分鍾。這個數字的計算是用運動後的心跳次數加年齡得出來的。如50歲的話,應運動到心跳120次/分鍾為最佳狀態。身體好的可以多一些,身體差的可以少一些。另外,步行運動也要做到適量,過量運動對身體是有害的,甚至會造成猝死。
步行中,快步走路比慢步走路更能鍛煉身體,因為它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提高氧氣的消耗,增加心髒的收縮力。
人在行走時,肌肉係統猶如轉動的泵,能把血液推送回心髒,而下肢是肌肉最多的部位,其作用最為重要。如果下肢行動過分軟弱無力,就不能產生足夠的推動力使心髒輸送血液。
大多數人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在街上或商場閑逛時,雖步伐緩慢,但回家後卻感到十分疲勞。當人們情緒欠佳時,就想出去活動一下,此時若能采取快步走,煩惱就會很快消失。睡前如能進行一次快步走,有利於很快入睡,其效果不亞於口服鎮靜劑。
走多快才算是“快走”呢?研究報告指出,如果在12分鍾內走完1公裏的距離,這樣的速度可以稱之為“快走”了,因為這個速度可以讓心肺功能產生有效的運動。
美國有位醫學博士發現,每天快步走3次,每次15分鍾,不僅可以健身,而且可以有效防治肥胖症、糖尿病、下肢靜脈曲張等疾病,更能使消沉的意誌一掃而光,保持精神愉快。
出汗不迎風,跑步莫凹胸
健康諺語說“出汗不迎風,跑步莫凹胸”,這非常有道理。因為運動出汗後吹風易傷風感冒,跑步時凹胸會縮小胸腔範圍,降低肺活量,不利於心髒跳動,易造成供血不足。
有很多人鍛煉後出了一身汗的時候,常常站在有風的地方休息,或者幹脆對著電風扇、空調猛吹一通,這樣確實不感到熱了,可是隨之而來的是傷風感冒。因此鍛煉流汗後,切不可站在風大的地方吹風,應當把汗及時擦幹,脫掉出汗的運動服裝、鞋襪,換上平時穿的衣服,最好戴上帽子,防止熱量散失過度。
出汗的時候不宜受強風吹,在跑步的時候,也不宜逆風跑。因為在跑步時,呼吸的頻率非常高,風中的微粒、細菌會隨風灌入肺內,引起肺部疾病。而且逆風跑步時,空氣壓縮,讓人呼吸困難,造成氧氣供給不足,嚴重的還會導致死亡。尤其是在冬天,大量的冷空氣由嘴進入體內,會造成腹瀉、腹絞疼。
挺胸能夠塑造人的形體美,讓人充滿自信,心情愉快,使人精神煥發,朝氣蓬勃。因此,無論是站立、坐著,還是走路時,都應養成昂首挺胸的習慣。
保持抬頭挺胸姿勢,可以減緩腰頸椎病變,還可以使胸圍增大,肺活量增加10%~30%,肺腔能容納更多的空氣,提升血液的含氧量,使更多的氧氣參與體內的新陳代謝,減輕疲勞程度,加速體力恢複。
另外,挺胸抬頭還可減輕背部壓力,對預防背痛、防治佝僂病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對久坐辦公室或處於生長發育期的青少年更是如此。患有支氣管疾病的老年人,經常保持昂頭挺胸的姿勢,同時做一做深呼吸運動,對提高肺部功能、治療各類肺部疾病都十分有益。
相反,經常低頭凹胸的人,時間長了容易導致脊柱彎曲、駝背、肩胛部炎症和頸椎病,並會加速人的衰老。
尤其是在跑步時,人的呼吸量相當的大,需要頻率相當的心髒跳動以提供足夠的氧,這時如果凹胸,將會縮小胸腔容量,使肺活量降低,胸腔內的空氣量減少,造成血液的含氧量降低,心髒的跳動將會受到限製,不利於呼吸。
跑步時不但不要凹胸,而且還要注意掌握呼吸動作的節奏,適當張口協助鼻呼吸,因為如果隻用鼻呼吸,將滿足不了人體對氧的需要量,結果是呼吸肌會較快產生疲勞,影響健康。
愛好運動的人應該記住遵循這條健康諺語:“出汗不迎風,跑步莫凹胸。”
根據年齡選擇運動方式
人們往往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運動方式,但是往往並不適合自己,從而造成更大的傷害。健康專家認為,不同人群應該根據自身特點,選擇不同的運動方式,即所謂的“運動處方”。
量體裁衣製定“運動處方”,要根據自己的年齡、身體結構、身體狀況等,按個體差異,為自己設計一個適合自己的“運動處方”,以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一般說來,可根據年齡選擇符合自己年齡階段的運動方式。
1.20歲左右。這個時段身體功能處於鼎盛時期,心律、肺活量、骨骼的靈敏度、穩定性及彈性等各方麵均達到最佳狀態。從運動醫學角度講,這個時期運動量不足比運動量偏高更對身體不利。
鍛煉可隔天進行一次,每次20~30分鍾增強體力的鍛煉,方法是試舉重物,負荷量為極限肌力的60%,一直練到肌肉覺得疲勞為止。如多次練習並不覺得累,可以加大器械重量10%,必須使主要肌群都得到鍛煉。20分鍾的心血管係統鍛煉,方法是慢跑、遊泳、騎自行車等,強度為脈搏150~170次/分鍾。這些運動能消耗大量的熱量,強化全身肌肉,並能提高耐力與手眼的協調性。
2.30歲左右。
此時段人的身體功能已超越了頂峰。這時如忽視身體鍛煉,對耐力非常重要的攝氧量會逐漸下降。此時身體的關節常會發出一些響聲,這是關節病的先兆。為了使關節保持較高的柔韌性,應多做伸展運動,還要注意心血管係統的鍛煉。
鍛煉隔天一次,每次進行5~30分鍾的心血管係統鍛煉,強度不要像20歲時那樣大。20分鍾增強體力的鍛煉,與20歲時相比,試舉的重量要輕一些,但做的次數可多一些。5~10分鍾的伸展運動,重點是背部和腿部肌肉。方法是:仰臥,盡量將兩膝提拉到胸部,堅持30秒鍾;仰臥,兩腿分別上舉,盡量舉高,保持30秒鍾。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可以選擇攀岩、滑冰、武術或踏板運動來健身,除了減重,這些運動能加強肌肉彈性,特別是臂部與腿部的肌肉,還有助於加強活力、耐力,能改善你的平衡感、協調感與靈敏度。
3.40歲以上。
超過40歲的人選擇運動項目不僅應有利於保持良好的體型,而且能預防常見的老年性疾病,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
鍛煉每星期進行兩次,內容包括:25~30分鍾的心血管鍛煉,中等強度;如慢跑、遊泳、騎自行車等。50歲以上的人脈搏每分鍾不超過130~140次。10~15分鍾的器械練習,器械重量要比30歲時的輕一些,重量太大會損害健康,但次數不妨多些。為防止意外,最好不使用啞鈴,而用健身器械。5~10分鍾的伸展運動,尤其要注意活動各關節和那些易於萎縮的肌肉。周三加一次45分鍾增強體力的鍛煉,不借助器械,可用俯臥撐、半蹲等,重複多組,每組約20次,數量依自己的承受力而定。
40歲左右的人應選擇具有低衝擊力的有氧運動,如爬樓梯、網球等運動。
4.50歲左右的人應選擇遊泳、重量訓練、劃船以及高爾夫球。
5.60歲以後的人就應該多散步、跳交際舞、練瑜伽或進行水中有氧運動等。
正如美國健身專家約翰·杜爾勒《身體、思維及運動》一書中解釋他的健康生活觀念時所說:“人與生俱來便各自不同,個人的身體類型顯示不同的遺傳因素,不同的身體構造對不同的運動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如果你覺得遊泳很沉悶,又不想常到健身房跳健身舞,或者對打網球沒有好感,可能這些都是不適合你的運動。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關鍵在於界定你所屬的思維—身體類型,再根據你的特別需要,選擇要做的運動。
健身運動的竅門在於根據你的身體狀況,要留意身體何時感覺舒服與痛楚。杜爾勒得說:運動不應有傷身體;隻要選擇與你身體適合的運動,並持之以恒,就有可能改變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