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藏在肚子裏的惡心事兒(1)(1 / 2)

不能憋尿,否則膀胱沒有彈性

我們每天都要喝水、吃東西。許多食物中都有一定量的水分,這些水分和我們喝的水一起在身體中流動,其中大部分被利用,而沒有被利用的那部分水則連同其他一些廢物一起進入排尿係統形成尿液排出體外。身體不斷產生多餘的水分,它們形成尿液後會貯存在膀胱裏,當存到一定量時再通過大腦發出命令,進行排尿。可有的人當膀胱裏已經貯存了一定量的尿液時,還不去排尿而是憋著。如開長會、外出旅遊、乘長途車、廁所在戶外、冬季怕冷等因素而不能及時如廁,使尿液較長時間地瀦留在膀胱內,造成膀胱內壓力過高。殊不知,這是對人體非常有害的,為什麼呢?原因有兩個。

首先,我們的膀胱是個有一定伸展性的囊,就像一個有彈性的橡皮口袋。平時膀胱很小,當裏麵的尿液越來越多時,膀胱就被撐大。但膀胱的伸展性是有一定限度的,當尿液貯存到一定量時,會刺激膀胱的感受器,感受器就會向大腦報告,使大腦作出決定,指揮負責排尿的肌肉產生運動,進行排尿。膀胱把尿液排出體外後,就又縮回到原來的大小。但如果這時硬憋著不進行排尿,尿液在膀胱裏越積越多,超過了膀胱的伸展範圍,它的正常工作就會受到影響,大腦對它的正常支配就會“失靈”。如果長期這樣,膀胱就會由於總是在伸展的狀態而失去彈性,像被拉鬆了的皮筋那樣,不能恢複原狀了。

另外,我們人體不斷地產生和排出尿液,是為了維持身體的正常工作。如果總是憋尿,大量的水分和身體產生的廢物排不出去,堆在人體內就會損害健康,還會引起疾病。

因此,憋尿對身體是很不好的,我們一定要養成良好的排尿習慣,有了想上廁所的感覺就馬上去,不然就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健康。

饑餓難耐的時候就大聲叫

盡管我們一日三餐吃得飽飽的,但還是有肚子餓的時候。肚子剛剛餓時,通常隻不過上腹部有種說不出的不舒服和空虛的感覺,等到肚子餓得相當厲害時,就會發出“咕咕”的叫聲,這是為什麼呢?當食物在胃中消化將近完畢時,胃液仍舊繼續分泌,由於胃裏空了,胃的收縮就逐漸加強。空胃猛烈收縮的衝動通過神經傳至大腦就引起饑餓感覺,我們把這種猛烈的胃收縮運動稱為饑餓收縮。

當胃作饑餓收縮時,胃內的液體和吞咽下去的氣體在胃內就不得安寧,一會兒被擠到東,一會兒又被擠到西,結果就會發出“咕咕”的聲音。此外,還有一種情況:餓的時候想吃而沒有吃,等到餓過頭以後卻反而吃不下東西了,這又是什麼道理呢?

這是因為饑餓收縮是周期性的。在饑餓時,胃的強烈收縮隻不過延續半小時左右,隨後也就進入平靜期,再這麼延續半小時到一小時,隨著胃收縮的停止,饑餓的感覺也就消失了。

饑餓感和食欲常常同時發生。肚子餓時就想吃東西,並且饑不擇食,隨便什麼東西都喜歡吃。同樣,饑餓感和食欲也常常一起消失,餓過頭以後,反而會吃不下東西,也不想吃東西。

有屁就得放

放屁是人體胃腸道通過向下蠕動將其中的氣體排出肛門的過程。那麼,人體內的氣體是從哪兒來的呢?

原來,人們進餐、喝水、吞咽時會把空氣帶入腸胃,唾液泡沫和食物中的氣體也會經口腔潛入體內。除了外來空氣,潛伏在人體腸道內數以億計的各種細菌在幫助發酵、分解消化道中食物的同時也會產生氣體。此外,腸中的細菌把血液中彌散到結腸裏的尿素分解為氨,上消化道中分泌的碳酸鹽和胃酸會混合產生二氧化碳。這些體內產生的氣體約占胃腸道氣體的30%~40%。

胃腸道裏的氣體會通過噯氣從胃向上經口而出,也會經腸壁吸收彌散入血液,然後由肺呼出。腸內大部分氣體經腸蠕動快速下行,悄悄從肛門溜出體外。腸道氣體積聚較多,腸肌向下推進速度較快,而氣體出口——肛門周圍肌肉收縮,肛門緊閉時腸內氣體便收到擠壓形成一個高壓區。當氣體強行通過肛門,氣流產生振動,像口吹簧片般會發出響聲。在一般飲食下,正常人每小時排屁17毫升~60毫升,每天排屁400毫升~1500毫升,因人而異,差異也很大。

人排的屁中99%的氣體是無臭的,主要有氮、二氧化碳、氧、氫及甲烷等五種。其餘不到1%的氣體如氨、揮發性胺、硫化氫、糞臭素、吲哚等則散發著難聞的臭味。屁中除氧和氮來自空氣,其他大都由細菌發酵分解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