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藏在肚子裏的惡心事兒(2)(2 / 2)

有時候,運行時間會有偏差,但無大礙。健康的大腸黏膜隻從食物殘渣中吸收水分,幾乎不吸收其他有毒物質。所以說,以為便秘能使人中毒,隻是一種幻覺。

胃腸道消化吸收後的廢物——大便

食物殘渣在大腸內,其中一部分水分和電解質等被大腸黏膜吸收,經過細菌的發酵和腐敗作用即變成糞便排出體外。我們消化食物的過程也就結束了。

糞便形成後,結腸蠕動使各部結腸收縮,這樣便將糞便推向遠段結腸,這種蠕動常由肝曲開始,以每分鍾1厘米~2厘米的速度向前推進到左半結腸,到乙狀結腸貯留。但在進食後或早晨起床後由於胃結腸反射或體位反射而引起結腸總蠕動,以每小時10厘米的速度推進,如乙狀結腸內存有糞便可使糞便進入直腸內,蓄積足夠數量時對腸壁產生一定壓力時則引起排便反射。這時,便有了上廁所的需求。

糞便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纖維素,消化道脫落的上皮細胞、黏膜碎片和大量細菌,還有未被吸收的消化道分泌物,如黏液、膽色素、黏蛋白和消化液等。正常排出的糞便是圓柱形的,長10厘米~20厘米,直徑2厘米~4厘米,重量100克~200克。正常糞便為堿性,其堿度高低與在結腸存留的時間長短有關,存留越長,堿度越高。相反,稀糞便存留時間短,常呈酸性,可刺激肛門周圍皮膚。正常糞便的顏色一般呈棕色,這是因為糞便內含有糞膽色素和尿膽素。說到這裏,也許大家會覺得惡心,但是大便的顏色也是健康與否的晴雨表。

下麵我們就簡單介紹幾種不正常顏色的糞便。

第一,黑色。吃豬血可能會導致糞便成黑色。如果沒有吃豬血,又沒有吃可能拉黑便的藥物,大便出現黑色,一般是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主要有潰瘍病、胃炎、肝硬化合並食管或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胃癌等等。

第二,灰白色。如果糞便顏色是灰白色,這可能是黃疸或由於結石、腫瘤、蛔蟲等引起的膽道阻塞,導致膽黃素無法隨大便排出。

第三,紅色。拉血便,即血和大便混在一起,多是下消化道出血。如果血不跟大便混在一起,隻是附在大便表麵或部分偏離,甚至是便後滴血,這種情況往往是患了痔瘡。

不僅如此,不同形狀、排便的時間等等都是您目前健康的一個外化反應。那麼正常人的排便情況是怎樣的呢?

正常人的排便差異很大,這與個體差異、生活習慣,尤其是飲食習慣有關。一般情況下,正常人每天排便1至2次,有的兩三天1次(隻要無排便困難及其他不適均屬正常),但大多數人(約占60%以上)每天排便1次。

幽門——消化道內一個重要關卡

在胃與十二指腸之間相連結處有一個像開關一樣的器官叫做幽門。幽門平時是關閉的,隻是在十二指腸中的食物和消化液混拌好後才打開。幽門起到調節消化作業這條流水線速度的作用。

幽門就像一個鐵板官員,絕不會僅僅因為胃中食物過多就早點打開。但如果積存胃中的食物量大而且油分很少,幽門就會通融而提前開門,將食物送入十二指腸,這樣往往會造就大肚漢。

別看這個小小的幽門,它可是一個重要關卡,即胃的出口與十二指腸相連結的地方。幽門是消化道最狹窄的部位,正常的直徑約1.5厘米,因此容易發生梗阻。由於胃內的食物不能順利地進入到腸,便會在胃內大量瀦留,導致胃壁肌層肥厚、胃腔擴大及胃黏膜層的炎症,甚至水腫及糜爛。這就會引起我們經常所說的幽門梗阻,它分為不完全性梗阻和完全性梗阻。不完全性梗阻是暫時的,容易治愈但也容易反複發作;完全性梗阻是很難治愈的,通常患幽門梗阻的病人常有上腹部脹痛、脹滿、噯氣和返酸,尤其在飯後更明顯。在夜裏還經常出現嘔吐,嘔吐後腹脹和腹痛可以減輕或暫時緩解,但這些症狀可能反複出現。此外,病人還會很消瘦、經常嘔吐、出現脫水等。因此,這時應該盡早到醫院檢查、明確診斷,並進一步弄清梗阻的原因和性質,以便選擇適當的方法予以治療。

幽門梗阻是胃、十二指腸潰瘍的常見並發症之一,可發生在潰瘍病的近期或晚期。此外,像胃竇癌、胃粘膜脫垂及胃結核等還可以引發幽門梗阻。

說到幽門,我們還不得不提一下幽門螺杆菌。它是一種螺旋狀、革蘭陰性、微需氧性細菌。幽門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幽門螺杆菌定為i類致癌原。人群中一旦感染往往是終生感染,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胃病。因此,我們一定要注意保養好自己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