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瀕死體驗,也就是瀕臨死亡的體驗,是指由某些受嚴重創傷或患疾病但意外獲得恢複,或處於潛在的毀滅性境遇中預感即將死亡而又僥幸脫險的人所敘述的麵臨死亡威脅時深刻的主觀體驗。很多死裏逃生的人都曾描述過自己的瀕死體驗。如美國作家海明威在意大利當救護員時被榴霰彈打傷的半昏迷之間,他經曆了奇怪的事情。事後他描述說:“我的靈魂或者什麼東西從身體裏出去了,就像拎著絲手帕的一角將它從口袋裏麵抽出來一樣。它在四周流動,然後回到體內,我又活回來了。”
對於人們津津樂道的“瀕死體驗”,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兩位教授認為純粹是無稽之談,它無非是因為窒息而導致的死亡幻覺,是由於感覺缺失而造成的。至於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奇特的幻覺,科學家則認為,這與當事人所受的教育、經曆和個人的性格特征有關。
生物學家羅蘭·西格則從生物化學的角度來解釋。他認為,每個人在死亡時,大腦都會分泌出過量的化學物質,這些化學物質有時也能引起奇特的幻覺。
為進一步研究“瀕死體驗”,幾年前,科學家在日本東京進行了一項被命名為“阿爾法3號”計劃。參加“阿爾法3號”實驗的誌願者共有16人。他們分別來自美國、日本和瑞士,年齡在19至75歲間不等,都是瀕臨死亡的垂危病人。科學家在誌願者的頭骨中植入電極,並且與電腦相連,使電腦可以在80千米的範圍內,接收到誌願者的腦電波,並在60秒內把腦電波譯成文字,顯示在計算機終端的熒光屏上。
在實施“阿爾法3號”計劃的頭兩年,有4位誌願者先後離開了人世,但是,電腦並未接收到他們傳來的任何信號。科學家們並不氣餒,他們對電腦程序又作了進一步的修改,終於獲得了成功。當時,一位名叫傅迪的誌願者病逝。三天後,電腦熒光屏上出現了科學家們期待已久的信息:“我是傅迪,告訴你,我很快樂,沒有痛苦……沒有痛苦……”“沒有痛苦”這幾個字,重複出現了20多次,信息突然中斷。這一結果,大大鼓舞了參加“阿爾法3號”計劃的科學家和誌願者,使實驗更加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不過,此後3位誌願者的先後離世,電腦卻沒有收到任何信息。直到一位23歲的白血病患者的不幸死亡,第二天電腦收到了她的信息:“這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我很高興來到這裏,此間經常陽光充足。”“很多人與我在一起,他們知道我,並使我感到奇妙愉快。”“我的祖父與我在一起,我很愛他,我將會……”信息至此突然停止。
參與“阿爾法3號”計劃的科學家們認為,這裏傳達的生命信息的反饋結果是相似的,這是“瀕死體驗”存在的有力證據。鑒於此點,“阿爾法3號”計劃還將深入展開下去。
對於死亡的秘密,人們總是懷有強烈的好奇心。相信還會有很多的人對此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腦細胞的生老病死過程
人腦有神經細胞140億至200億個,在出生時就已經分化的細胞,不可能再進行分裂繁殖,其數量隨年齡增加或種種有害因素隻可能減少而不可能增加。大腦的神經細胞生命力很強,可以與人的壽命同時起步、同時終止。由於神經細胞壽命比較長,容易受到內外環境等各種有害因素不斷積累帶來的損害作用。雖然大腦的神經細胞是不能分裂繁殖的,但是腦內大量的膠質細胞是可以分裂繁殖的。膠質細胞的數量為神經細胞的10倍,約2000億個,對維持神經細胞的良好外環境起著主要的作用。神經細胞(神經元)的減少,主要是由神經細胞凋亡(程序性細胞死亡)或壞死性死亡所致。
細胞凋亡意指像秋天的樹葉凋謝一樣。細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條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結束其生命,最後細胞脫落離體或裂解為若幹凋亡小體,而被其他細胞吞噬。細胞凋亡整個形態學變化的過程大概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誘導期,核的變化。核仁崩解形成數個染色較深的斑塊;在核膜的內表麵,染色質邊緣形成一些新月形的較為密集的斑塊,繼之核固縮。與此同時細胞體積縮小,密度增加,細胞表麵微絨毛消失,核膜內陷。
第二階段是效應期。細胞膜進一步內陷皺折,在細胞膜表麵形成如同水沸騰時出現的泡狀結構,包被核裂解形成的膜被顆粒,形成凋亡小體。
第三階段是降解期。死亡細胞的大部分或全部形成凋亡小體,並被所在部位的巨噬細胞或鄰周細胞所識別、清除和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