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十月革命前的某一天,植物育種家米丘林正在植物園裏工作。忽然,他家裏的人跑來說:“有位市長先生想要見見您。”米丘林頭也不抬,仍在工作。家裏人又大聲地重複了一遍剛才的話。米丘林擺擺手。接近米丘林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非常珍惜時間的人。在他眼裏,一分一秒都是寶貴的。他常常把工具隨時放在身邊,為的是用的時候不必到處找,節省時間;他的手杖上有尺寸,為的是散步時也能測量樹木的高矮,一物多用,節省時間。“您知道,這可是一位市長……”家裏人強調說。“我一分鍾都不願意白白度過!”說完,米丘林又忙著去修理——棵果樹了。也許米丘林的“處世方式”值得商榷,但他珍惜時間的思想是非常值得借鑒的。而生活中有許多整天“瞎忙”的人,恰恰就是因為不懂得自己有權“拒絕別人”,不知道該如何說“不”。
英國作家毛姆在小說《啼笑皆非》中講過這麼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一位小人物一舉成為名作家了,新朋老友紛紛向他道賀,成名前的門可羅雀同成名後的門庭若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毛姆為我們描寫了這樣一個場麵:
一位早已疏遠的老朋友找上門來,向你道賀,怎麼辦呢?是接待他還是不接待他?按照本意,自己實在無心見他,因為一無共同語言,二來浪費時間;可是人家好心好意來看你,閉門不見似乎說不過去。於是隻好見他了。見麵後,對方又非得邀請你改日到他家去吃飯。盡管你內心一百個不樂意,但盛情難卻,你不得不佯裝愉快地應允了。在飯桌上,盡管你沒有敘舊之情,可是又怕冷場,於是又得強迫自己無話找話。這種窘迫相可想而知……來而不往非禮也,雖然你不再願意同這位朋友打交道,但你還是不得不提出要回請朋友一頓。你還得苦心盤算:究竟請這位朋友到哪家飯店合適呢?去第一流的大酒店吧,你擔心你的朋友會疑心你是要在他麵前擺闊;找個二流的吧,你又擔心朋友會覺得你過於吝嗇。
學會拒絕別人,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誠然,與人交往和幫助別人是重要的。尤其是主動的幫忙更會受到歡迎。但是,如果您是被某種心理的壓力所迫,對一切都點頭答應,實際上是在屈服於另一種性質的某些動機,例如需要得到別人接受或讚揚,害怕給別人帶來不快和麻煩,希望別人對您感恩,有朝一日得到報答,等等。懂得珍惜時間,就應該學會說“不”。這裏就有必要提醒大家:當自己不是心甘情願時,別害怕講“不”字。那麼在什麼場合應該說“不”呢?
①當別人所期待的幫助是完全出於隻考慮他個人利益的時候。假如一個朋友打算請您深夜開車送他到機場。而你確信他可以“打的”去,而如果你去送他,不但影響一夜睡眠,還會影響次日安排,你就要考慮拒絕。當然,如果他是順路想搭你的車,隻是要你等他幾分鍾的話,你就應盡力幫忙。
②當有人試圖讓您代替完成其分內工作時。偶爾為別人替一兩次班關係不大,如果形成習慣,別人就會對你產生依賴性,變成你義不容辭的義務。
③你準備晚上寫點東西或做點家務,朋友卻邀請你去打牌。如果是千裏之外的朋友偶然來聚當然另當別論。
當然生活中的類似場合遠不止列出的這些,總之,隻要考慮到可能給自己帶來某些不方便,就要考慮說“不”,除非因此會給別人帶來更大的麻煩。
也許你會說:我何嚐不想拒絕,但該怎樣拒絕呢?以下有幾個建議:
①立即答複,不要使對方對你抱有希望。
請不要說:“我再想想看”,或“我看看到時候行不行”等等。明確地告訴對方:“實在抱歉,這是不行的。”
②如果您想避免生硬的拒絕,就提出一個反建議。
假如朋友打電話問道:“今天晚上去跳舞吧!”你不想去,就可以說:“哎呀,今天可不行,改日我邀請你吧!”
③不要以為每次都有必要說明理由。
在很多時候,你隻要簡單地說一句:“我實在有更要緊的事要做。”就可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諒解。
隻要我們充分認識到過多參與不必要應酬的危害,知道自己在什麼情況下該拒絕別人,並且在拒絕的時候采取正確的方法,我們就能因此而節省大量的時間,而且不至於因此而發生人際關係方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