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好習慣能吸引成功(1 / 2)

一位好心的老人,在草地上發現了一個蛹,他把蛹帶回家。過了幾天,蛹殼上出現了一道小裂縫,裏麵的蝴蝶掙紮了好幾個小時,身體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來。老人看著於心不忍,於是,他拿剪刀把蛹殼剪開,幫助蝴蝶脫蛹而出。可是,這隻蝴蝶的身軀臃腫,翅膀幹癟,根本就飛不起來,不久就死去了。

蝴蝶為什麼會死去?原因是蝴蝶失去了成長的必然過程。蝴蝶的成長必須在蛹中經過痛苦的掙紮,直到它的雙翅強壯了,才會破蛹而出。人的成長也是如此,不經過掙紮、挫折、磨練是很難脫穎而出的。

吃苦貴在先,是人生的一種本錢,一份財富。台灣的電腦專家兼詩人範光陵先生,在美國獲得斯頓豪大學的企業管理碩士,獲得猶他州立大學的哲學博士,後來又專攻電腦,很早就寫出了一本《電腦和你》的通俗讀物,暢銷於台灣和東南亞。他又在國際上奔走呼號,推動成立了電腦協會,舉辦電腦講座,召開電腦國際會議,到處發表關於電腦的演講。由於他在這方麵的貢獻,泰國國王親自向他頒發電腦成就獎,英國皇家學院也授予他國際傑出成就獎。

就是這樣一個天才人物,剛畢業到美國時也是靠打工吃苦才熬下來的。剛開始時,他在一家叫湯姆·陳的餐館,做一份打雜的活。倒垃圾、刷廁所、洗盤碗、切洋蔥、剝凍雞皮……每天像個陀螺一樣忙得團團轉。餐館裏的人大大小小全是他的上司:大廚、二廚,連資深雜工都是上司,誰都可以對他指手畫腳,動輒訓斥或隨意作弄。他在兩年裏打過各種各樣的工——洗盤碗、收盤碗、做茶房、端茶送水、賣咖啡、做小工、做收銀員、售貨員……

他曾窮到口袋裏沒有一分錢,整天隻喝清水,咽麵包屑,但他仍然不停地思索著,摸索著,想找出一條路來。後來,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掙了錢,上大學,念研究生,終於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

世界上的事,從來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怕吃苦,圖安逸,是成不了大事的,試想想,哪位傑出人物不是吃得人間許多苦方才奮鬥出來的?

北宋史學家司馬光每天都早起,怕睡過頭,他給自己做了一個圓木的枕頭,枕這種枕頭睡覺,隻要稍微動一下,枕頭就滾開,頭就落在木床上,人就驚醒。司馬光把這個枕頭叫做“警枕”,意在警策自己,不可鬆懈懶惰。

以偉大的空想社會主義理論聞名於世的法國聖西門,年輕時愛睡懶覺。為了克服這個壞習慣,他讓仆人每天早上向他喊道:“起來吧,偉大的事業在等待你!”聽見這莊嚴的喊聲,再想懶床也隻好起來了。

18世紀法國哲學家布豐,25歲時定居巴黎。他也有晚起的惰性,想克服,終未見效。後來他請了一個。彪悍的仆人來監督自己。他和仆人講明:不管他晚上多遲才睡下,每天早上5點必定把他叫醒,叫不醒可以拖他起床,他要是發脾氣,仆人可以動武,如果仆人沒有做到要受罰。這位仆人忠於職守,終於使布豐每日清晨即起,看書運動。

相反,古今中外,曆史上有幾個紈絝子弟能有所成就呢?就拿杜邦家族來說,這個家族是美國的億萬富翁。豪華的別墅。專用飛機、遊艇和高級小轎車,家裏應有盡有。然而,這個家族的後代卻大都是平庸之輩。他們精神世界蒼白空虛,有時竟無聊到專門搞惡作劇,用絨布作食品餡招待貴客,或把數噸水泥散堆在鄰居門前。他們躺在先人的財富上尋歡作樂,意誌必然會頹廢墮落。

要做出成就,必然要付出比別人多幾倍的努力。許多優秀的人才既不缺乏情商又不缺乏智商,然而他們缺少的是吃苦的精神。這不是社會的責任,也不是環境的錯,而是在於自己的責任。

在老年時遭受艱難困苦是不幸的,這個道理人們都知道。然而,在少年時未經曆艱難困苦也是不幸的,這道理卻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享樂在先,或許令人羨慕,但這隻是一個過程,不會永遠樂下去,走到終點便是苦。而吃苦在先,也同樣是一個過程,不會永遠苦下去,走到終點便是甜。隻有趁青春時期為創業曆盡磨難,才能在年老時享受甜美的果實。

我們有時會處於這樣的狀況:似乎百務纏身,有無數的問題等著我們去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最經常的反應是兩個極端:暴躁或者自棄。然而,不論在哪種心境下,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似乎會變得越來越難以理清和解決。這時候,通常我們會陷入一種無緒的狀態,不但抓不住重點和要解決的問題,而且還在無形之中給我們自己增加了壓力,更加劇了我們內心的紛繁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