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準確把握自己的心聲(1)(3 / 3)

概括來講,學校應該幫助孩子們觀察他們自身的內部,並從這種自知中得到一係列價值觀念。但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學校中並不講授價值。這可能是從宗教戰爭時代傳遞下來的慣例。在那個時代教會和國家是分立的。統治者認為價值的討論是教會的事,而非教會的學校隻關心其他問題。在嚴重缺乏真正的哲學和訓練有素的教師的情況下,我們的學校不講授價值也許還是一件好事,正如由於同樣的理由不講性教育一樣。

對自己有不同的觀點是人本主義教育哲學所產生的許多結果之一。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概念,幾句話很難說清楚,因為幾個世紀以來,它第一次談到一種內在的本質,談到種族性,談到動物性。這和歐洲存在主義者的看法顯然不同,尤其是薩特的。薩特認為,人完全是他自己的設計,完全是而且僅僅是他自己專斷的、沒有輔助的意願的產物。在薩特和一切受他影響的人看來,一個人的自我變成了一種專斷的選擇、一種命令式的意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或做什麼事而沒有任何關於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的準則。薩特基本上否認生物學的存在,完全放棄了任何絕對的或至少是任何遍及全人種的價值。這非常接近於使強迫性神經病成為一種生活哲學,其中你能發現我曾稱之為“經驗空虛”的特征——不存在從內部發出的衝動聲音。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和存在主義精神病學家大都更接近心理動力學家而不是薩特。他們的臨床經驗使他們設想人有一種本質、一種生物的性質、一個物種的成員性質。我們很容易就能說明“揭示”療法能幫助人發現他的自我同一性、他的真實自我,簡單地說,就是他自己的主體生物學,於是,他能進而實現它,“造成他自己”,進行“選擇”。

問題的關鍵在於,人種是唯一的一種物種,它發現自己很難為統一的物種。一隻貓就是一隻貓,似乎沒有什麼問題,這是不難理解的。貓似乎沒有什麼複雜性或矛盾或衝突,沒有跡象渴望成為狗,它們的本能是非常明顯的。但人種卻沒有這種明確的動物本能。我們的生物本質、我們的本能殘餘是微弱而難以捉摸的,而且它們很難把握,那些外在的學習比我們深蘊的衝動更有力量。這些人種中最深部的衝動處在本能幾乎已經完全喪失的場所,它們在那裏是非常微弱的、極端纖細嬌嫩的,若想發現它們隻有深挖,這也就是內省生物學的所在,生物現象學的所在。

也就是說,尋求自我同一性、尋求自我、尋求自發和自然的必要方法之一:閉上你的眼睛,隔斷噪音,摒除雜念,放下一些事務,完全以一種道家的和承受的方式使自己放鬆。這裏的技術就在於等著瞧會發生什麼事,會想到什麼。這也就是弗洛伊德所謂的自由聯想、隨意浮遊,而不是有什麼固定任務的活動。而如果你這樣做取得成功,並懂得怎樣去做,你將會忘記外部世界及其嘈雜聲音,並開始聽到一些微小的纖細的來自內部的衝動聲音,來自你的動物本性的暗示,這些感受不僅來自你的普通的種族本性,而且來自你自己的獨特本性。

這種現象不但有趣而且很矛盾。我們一方麵談到揭示或發現你的特質,在全世界發現你和每一個他人的不同之處。另一方麵,我們又談到發現你的種族性、你的人性。正如卡爾·羅傑斯所說:“當我們在尋求我們自己個人的同一性時,進入作為特殊而獨特的自我越深,我們也越能發現整個人的種族,這種情況是怎麼發生的呢?”這會很容易使你想到R·W·愛默生和新英格蘭的先驗論者。發現你的種族性到足夠的深度,這兩方麵將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懂得如何成為豐滿的人意味著兩種活動同時進行。你在主觀上體驗什麼是你所特有的,你為什麼是你,你的潛能是什麼,你的風格是什麼,你的步調是什麼,你的愛好是什麼,你的價值是什麼,你的身體的趨向如何,你個人的生物因素引你到何處,即你和他人有何不同。在這個過程的同時它又是了解一個人成為像其他人一樣的人意味著什麼,換句話說,也就是了解你和他人有何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