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以高度的自律完善自身(1)(1 / 3)

在存在認知的過程中,體驗或對象普遍存在著被看成是超越各種關係、可能的利益、方便和目的的傾向。從某種角度來考慮,它似乎就是宇宙中所有的一切,似乎它就是和宇宙同義的全部存在。

這一點同缺失性認知形成鮮明的對照,大多數的人類認知經驗都是缺失性認知。這些經驗隻能是部分的和不完全的。

19世紀的絕對唯心主義,把全部宇宙被設想成是一個單位。由於這個統一體永遠不可能都有限的人容納、理解或認知,所以一切對現實的認知,必然被看成是存在的部分,而它的整體永遠是不能想象的。

在具有存在認知的時候,知覺對象是被充分而完全地注意到的。這個特性可以叫做“總體注意”。在這裏,我們試圖描述的特性與迷戀補充完全吸收。在這種注意中,圖形成為全部的圖形,背景實際上消失了,或者至少是沒有被顯著地覺察到。這時,圖形似乎從所有其他東西中抽出來了,世界仿佛被忘掉了,似乎這時這個知覺對象已變為整個存在。

由於整個存在正在被察覺,如果整個宇宙又可以同時被容納,那麼它所包含的一切規律都會被掌握。

這種知覺與常規知覺有明顯不同。在這裏,注意對象和注意有關的所有其他東西是同時進行的。對象是在它與世界上所有其他東西的關係中,而且是作為世界的一部分被察看的。正常的圖形背景關係是有效的,即背景和圖形兩者都被注意到了,盡管是以不同方式被注意到的。另外,在普通的認知中,對象不是按其本來麵目,而是作為類的一個成員,作為更大範疇中的一個範例來看的。我們已經把這種知覺描述為“類化的”,而且還要指出,這種常規知覺並不是包括人和物各個方麵的完美知覺,而是一種分類、歸類,是為放進這個或那個文件櫃而貼上標簽的。

假如想更清楚地了解我們日常的認知,就要在一個連續統一體上進行,這裏包括自動地比較、判斷和評價,如更強、更少、更好、更高,等等。

而存在認知可以叫做不比較的認知,或者不判斷的認知,不評價的認知。

一個人可以作為他本身來自察,即由他自己來看他自己。他可以被特異地和獨特地察看,仿佛他是他那一類的唯一成員。這就是我們通過獨特的個體知覺所表示的意思。當然,這也是一切診療學家所力求做到的。但是,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任務,它比我們平常打算承受的困難要大得多。然而,這樣的知覺是能夠短暫地發生的,而且在高峰體驗中,它已經作為這種體驗的特征發生了。健康的母親愛戀地感知她的嬰兒,就近似這種個體的獨特知覺。

她的嬰兒完全不同於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人,他是妙極的、完美的、令人銷魂的(至少她能夠把自己的嬰兒從格塞爾常規中分離出來,並能夠與鄰居的孩子進行比較)。

一個對象整體的具體知覺也包含這種帶著“關懷”看的意思。反過來也是一樣,即“關懷”對象可以引起對它的持續注意。反複地審視知覺對象的一切方麵是非常必要的。母親一再地凝視她的嬰兒,愛人一再地凝視他所愛的人,鑒賞家一再地凝視他的畫,這種精細的關懷肯定會比那種不合邏輯的、一閃即過的、漫不經心的形式化知覺能夠產生更完全的知覺。從這種全神貫注的、入迷的、完全注意的知覺中,我們可以期望獲得細節豐富的、對客體多側麵的知覺。這種知覺成果同漫不經心的觀察成果形成鮮明對照,後一種知覺隻能提供經驗、對象的裸露骨架,隻是有選擇地看到它的某些方麵,而且是從“重要”和“不重要”的觀點出發的(一幅畫,一個嬰兒或所愛的人有什麼“不重要”的部分呢?)。

存在認知的實際情況是,人的一切知覺在某種程度上是這個人的產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他的創造。但我們也可以整理出外部對象——作為與人的厲害無關的東西,和作為與人的厲害有關的東西——在知覺上的一些差異。一般地說,自我實現者通常這樣感知世界萬物:仿佛某個對象不僅在外部事物之中是獨立的,而且它也是獨立於人的。普通人在他最高大的時刻,即在他的高峰體驗的時刻,也是如此。這時,他能比較容易地這樣看待自然,仿佛是從它自身並且是為了它自身來看,它本來就在那裏,而不是作為人的活動場所、為了人的目的而放置在那兒的。他能比較容易地防止把人的目的投射到它上麵去。總之,他能按照對象自身的存在“終極性”來看待它,而不是作為某種有用的東西,或者作為某種可怕的東西來看待它,也不是按照某個別人的方式對它做出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