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以敏銳的目光感知存在(1 / 1)

馬斯洛通過同80名個人進行個別談話以及190名大學生對下述引導語的書麵回答做出的原始近似概括——一種印象主義的、典型的、“混成的模擬”或組織。

希望你想一想你生活中最奇妙的一個體驗或幾個體驗——最快樂的時刻,著迷的時刻,銷魂的時刻,這種體驗可能是由於戀愛,或者由於聽音樂,或者由於突然被一本書或一張畫“擊中了”,或者由於某種巨大的創造契機。首先列出這些體驗,然後請你說出來,在這種激動的瞬間,你的感覺是怎樣的,你這時的感覺同其他時候的感覺有何不同,在這種時刻,在某些方麵你是怎樣一個不同的人。在其他研究對象那裏,問題也可以這樣提出:這時世界看來有什麼不同。

事實顯示,沒有一名測試者做出完全的症候報告。馬斯洛把所有不完全的回答加在一起,得出了一個“完全的”混合症候群。另外,大約有50人閱讀了他以前發表的文章後,主動給他寫了信,向他提供了有關高峰體驗的個人報告。最後,他還發掘了大量有關神秘主義、宗教、藝術、創造、愛等許多方麵的文獻。

自我實現的人,那些已經達到高度成熟的人、健康的人、自我完成的人,給我們很多有益的經驗,以致有時覺得他們是不同種的人。但是,由於這些如此的新穎,所以它最終的可能性和抱負就是探索人性所能達到的高度,這是艱巨而曲折的任務。對我來說,這個任務包括不斷破除珍愛的公理,不斷處理似乎矛盾的、相互抵觸的和模糊不清的現象。每當那些長期建立起來的、深信不疑的、似乎無懈可擊的心理定律在我頭腦中糾纏時,我也會很傷感。不過,這些東西往往被證明根本不是什麼定律,而隻是在輕微的、慢性的心理病理和畏懼狀態下,在發育不全、殘缺和不成熟狀態下的生活常規。這些缺陷我們並不注意,因為他人大都也具有這一類和我們相同的疾病。

在科學理論的創立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情況是:在任何科學解決成為可能以前,便有一種對當時缺陷的不安感。換個方式來說,在創立科學理論之前,對未知領域的探索通常是采取一種深感不滿的形式。例如,在我們研究自我實現者時,首先提出來的一個問題,就是模模糊糊地察覺到他們的動機生活在一些重要方麵不同於我們過去學習和知道的那些動機。開始時,我們把他們的動機描述為表述的而不是應付的。但是作為全麵的表述,這並不是完全正確的。然後又描述為是非激發的或超激發的、超越努力的,而不是被激發的。但是,這個表述是如此嚴重地依賴你所認可的那種動機理論,以致這種表述造成的困惑和它給予的幫助一樣多。我們已經對比過成長性動機和缺失性動機,在這裏是很有幫助的。但是這仍然不是定義性的,因為它並沒有充分區別開形成和存在,必須提出一個新的行動方針轉入存在心理學,它包含和概括了已經做出的三種嚐試,以某種書麵方式說明,在動機生活和認知生活方麵,充分發展的人和其他大多數人有哪些差異。

存在狀態是暫時的、超激發的、非努力的、非自我中心的、無目的的、自我批準的狀態,是盡善盡美和目標達到時的體驗和狀態。這種分析的形式,首先來自研究自我實現者的愛的關係,其次來自研究其他人,最後來自瀏覽神學、美學、哲學文獻。但最為重要的事卻是區別兩種類型的愛:缺失愛和存在愛。

我們在(為了其他人或物的存在)的狀態中發現了一種特殊的認知,那是心理學知識未曾武裝過的。但是,一些藝術的、宗教的和哲學的作者對這種認知卻曾有很好的描述。我們將這種特殊的認知稱之為存在性認知。它同那種由個體缺失性需要構成的認知——我稱之為缺失性認知的那種認知——形成鮮明的對比。存在愛有更敏銳、更透徹的感知力,即他能在親愛的人身上覺察到他人視而不見的現實。

存在愛的體驗,也就是父母的體驗,神秘的或海洋般的或自然的體驗,審美的知覺,創造性的時刻,矯治的和智力的頓悟,情欲高潮的體驗,運動完成的某種狀態,等等。這些以及其他最高快樂實現的時刻,我們稱之為高峰體驗。

在“實證心理學”或“行為心理學”中,這個問題是未來的一個議題。因為我們論述的是充分發揮作用和健康的人,而不僅僅論述常規的病人,因此,它同“一般人的心理病理”心理學並不是矛盾的;它超越了那種心理學,而且能以一種更廣泛的、更綜合的結構體現那種心理學的所有發現。這個更廣泛的理論結構既包括疾病的,也包括健康的;既包括缺失性的,也包括形成的和存在的。我們把它稱之為存在心理學,因為他關心的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也就是說,它關心的是目的體驗、目的價值、目的認知,以信作為目的的人。大多數心理學是研究不具備的而不是研究具備了的東西,是研究努力而不是研究完成,是研究挫折而不是研究滿足,是研究尋求快樂而不是研究達到了快樂,是研究力圖達到那裏而不是研究已存在在那裏。一切行為都是被激發的,這雖然是錯誤的和先驗的公理,然而被普遍地接受了,似乎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