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以高度的自律完善自身(1)(3 / 3)

這種高峰體驗與正常生活體驗相對比,差異非常顯著,行為被認為是同達到目的的手段一致的。在許多作者那裏,“行為”這個詞和“工具性的行為”這個詞被看成是同義的,每件事情都是為某個未來的目的,也就是為了獲得某物而做的。在杜威的價值理論中,這種態度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認為,根本就沒有目的,隻有達到目的的手段。甚至這樣的表述也不是完全確切的,因為這裏還包含著有目的的意思。更確切地說,手段是達到其他手段的手段,而這個其他手段反過來也是手段,如此循環,以至無窮。

純真快樂的高峰體驗,即是終極生活目標和生活的終極證明和證實。心理學家居然無視高峰體驗,甚至官氣十足地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更糟的是客觀主義的心理學甚至先驗地否定它作為科學研究對象的可能性,這是難以理解的。

在所有普通高峰體驗中,都有一種非常獨特的、在時間和空間上定向能力的喪失。確切地說,在這種時候,這個人在主觀上是在時間和空間之外的。例如,詩人和藝術家在創作的狂熱時候,他周圍的事物和時間的流逝對他絲毫沒有影響。當他“醒”過來要判斷過去了多長時間時,幾乎不能做到,通常他隻好搖搖他的頭,仿佛剛剛從茫茫然中蘇醒,弄不清自己身處何方。

但是,更經常的是,完全忽略了時間的流逝,熱戀中的人尤其如此。在他們的迷戀中,不僅感到時間過得驚人地快,一天可能像一分鍾似的過去,而且形成強烈印象的每一分鍾生活也可能像一天甚至一年那樣長。在一定程度上說,仿佛他們是在另一種世界上生活。在那裏,時間既是靜止不動的,又是以光的速度運動的。對於我們的日常範疇來說,這當然是矛盾的和荒謬的。然而,研究對象的報告確實是這樣的。因此,這是我們必須重視的事實。我們沒有理由說,這種時間的體驗可能經不起實驗研究的檢驗。在高峰體驗中對於時間流逝的判斷,必然是非常不準確的。同樣,對於周圍事物的覺知,與在常規生活中相比,也必然是極不準確的。

從價值心理學的涵義的角度考慮,我們的發現是極其令人困惑的,然而又是如此始終一致的,因此,不僅有必要報告這些發現,而且需要有所理解。讓我們首先從末尾開始,高峰體驗僅僅是善的、合乎需要的,而且從來沒有被體驗為惡的和不合乎需要的。這種體驗本質上就是正當的;這種體驗是完美的、全麵的,而且不需要任何其他東西作為補充,它本身就是充分的。從本質上看,它被認為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它正像它應該成為的那樣,對它的反應是敬畏、驚奇、詫異、謙卑,甚至崇敬、得意和虔誠。神聖這個詞偶爾也被用來描繪人對高峰體驗的反應。在存在的意義上而言,它是快樂和歡欣的。

在這裏,哲學的蘊涵是驚人的。如果為了辯論,我們承認在高峰體驗時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現實本身的性質,更深刻地看透現實的本質,那麼,這就和很多哲學家和神學家所說的幾乎沒什麼兩樣。他們斷言,當從其最佳狀態和崇高的觀點來看時,整個存在僅僅是中性的或善的,而邪惡、痛苦、威脅等隻是一種局部現象,一種不看宇宙的完整和統一,隻從自我中心的或過於卑劣的觀點來看它的產物。當然,與其說是否認邪惡、痛苦和死亡,倒不如說是與它們的一種和解,是對它們的必然性的一種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