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觀點是把高峰體驗與包含在許多宗教之中的“上帝”概念作比較。由於“上帝”能注視和包容整個存在,從而也就理解了它,因此,“上帝”必定把存在看成善的、恰當的、必然的,必定會把“邪惡”看成是局限的和自私的看法和理解的產物。從這個意義上講,假如我們能像神那樣,那麼,出於對普遍性的理解,我們也就不會一味地申斥或譴責、失望和震驚了。如果這一假設成為可能的話,對於別人的短處我們隻會有憐憫、寬容、仁慈的情緒,或者也許還會有悲哀或存在性幽默的情緒了。毫無疑問,這恰恰是自我實現者時常對外界的反應形式,這恰恰是所有心理治療家在對他們的患者做出反應時所力求做到的方式。然而,我們必須承認,達到這種像上帝般的、普遍寬恕的、存在性幽默的和認可存在的態度是極端困難的;甚至從純粹形態上看是不可達到的。可是,我們應該能意識到這是個相對性的問題,而且我們能夠或多或少地接近它。但如果因為它來的很少、很短暫、很不純粹,就簡單地否認這個現象,那將是愚蠢的。盡管我們永遠不會成為純粹意義上的“上帝”,可是,我們能夠或多或少地經常地像“上帝”那樣。
總之,這種存在認知與我們的日常認知和反應有很明顯的區別。我們的日常認知是在手段價值的支持下進行的,對於我們的目的是否有益、是否合乎需要、是好是壞的考慮下進行評價、控製、判斷、譴責或者讚許。例如,我們是為什麼而笑,或是跟著一起笑。我們從個人角度和經驗作判斷,我們是在與我們的自我和我們的目的的關聯中來察覺世界萬物的,因此,我們僅僅把世界萬物作為達到目的的手段來看待。這與超然於世界是對立的。反過來說,這就意味著我們並沒有真實地察覺世界,而隻是在察覺世界中的我們自己或我們自己中的世界。這時,我們是以缺失性動機的方式感知的,因此,我們能察覺的隻是世界萬物滿足缺失的價值。從這一點來講,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在高峰體驗中,我們作為世界萬物的代理人,察覺整個世界或它的遺產。隻有那時,我們才能察覺世界萬物的價值,而不是我們自己的價值。這些價值我們稱之為存在價值。這些存在價值類似於哈特曼的“內在價值”。
我們可以列舉出來的這種存在價值有:
完整(統一;綜合;同一性傾向;互相聯係;簡單;組織性;結構性;超二歧式;秩序)。
完善(必然性;恰當性;合理性;不可避免;適宜;公正;完全“應當如此”)。
完成(結尾;終局;證實;某事做完了;實現;到達末端;命運;天數)。
正當(公平;條理;有規律“應當如此”)
有活力(進行中;不死性;自發性;自我調節;充滿活力)。
豐富性(分化;複合;錯綜)。
單純(誠實;坦率;實質;抽象;必要;骨骼結構)。
美(正直;儀表;有生氣;單純;豐富;整體;完善;完成;獨特性;純正)。
善(正直;合乎需要;應當;公正;仁慈;忠誠)。
獨特性(特質;個體性;不可比性;新穎)。
不費力(自如;沒有緊張;沒有努力或困難;文雅;完美;優美的活動)。
樂趣(高興;快樂;興致;生氣勃勃;幽默;興奮;不費力)。
真實;純正;現實(赤裸裸;單純;豐富;應當;美;無瑕;清潔和地道;完全;實質性)。
自足(自主;獨立;為了成為自我不需要自身之外的他物;自我決定;超越環境;單獨;按著自發的規律生活)。
顯然,這些存在價值並不是相互排斥的,它們不是彼此分離或性質截然不同的,而是混在一起或相互覆蓋的。最終,它們是存在的各個側麵,而不是它的各個部分。這些各式各樣的側麵,暴露了它們的作用,都會進入認知的前景。例如,感知優美的人或美的繪畫,體驗完美無瑕的性感和愛情,頓悟,創造性,生產(分娩),等等。
這種存在價值的完美程度還不僅如此。古老的真、善、美三位一體,表現了融合和統一,但是,存在價值要比這個多得多。在我們製度下的一個普通人身上,真、善、美僅僅是達到了還算好的相互關聯;而在神經病人身上,甚至這樣的程度也沒有達到。存在價值的統一隻存在於發展了的和成熟了的人身上,也就是說,隻在自我實現的、充分發揮作用的人身上存在這種高度融合。因為種種實踐的目的已經高度聯係起來了,也可以說它們融合成了一個整體。現在,我要進一步說,其他人在他們的高峰體驗的時刻的實際情況也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