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孝的經典4(1 / 3)

第一卷 孝的經典4

第4章 以孝養德——把孝當成道德規範的標尺

孝道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體現,孝敬父母是人之所以為人的起碼道德。中國曆代都倡導對父母盡孝,對國家盡忠的思想,孝子被世人傳頌,不孝子則被人唾棄,孝是一切人倫道德規範的標尺。

孝忠——孝順父母,忠於國家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辭》

忠,忠於國家,要勇於為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孝,孝順父母,古人雲“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父母給予了我們一切,回報父母,是理所當然的。當一個人將對父母的孝順之情同時給予,國家、君主時,孝,便是忠;而當一個人為百姓祈福,為蒼生立命,為萬世開太平時,他便最大限度地做到了忠。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難道其父母還要受窮苦不成?故這最大限度的忠便又是孝。但也有人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因為效忠國家,往往就要遠離父母身邊,不能照顧他們的日常生活,不能很好地盡孝。

北魏末年,北方幾個少數民族日漸強大,經常派兵侵擾中原。為加強對邊境的駐防,國家不斷征兵,花木蘭就出生在那個時代。

有一天,衙門送來征兵通知,要木蘭的父親也去當兵。可是父親已經一大把年紀了,怎麼辦呢,上沒哥哥,下邊弟弟還小,木蘭不忍心讓父親受苦,就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木蘭隨隊伍來到邊境,憑著一身好武藝,每次都衝鋒陷陣,屢建奇功,連同伴們都對她敬佩有加,稱她是個勇敢的好男兒。就這樣,打了十二年,戰爭才結束。後來,皇帝召見有功的將士論功行賞,木蘭卻隻要了一匹快馬,趕回家中看望親人。

回家後,木蘭脫下戰袍,換上女裝,梳好頭發,搖身變成一個漂亮的女子。她出來向同伴們道謝,同伴們看到昔日勇猛的戰友原來是個端莊的女子,不禁感到萬分驚奇。

木蘭的故事很快就傳開了。後來人們將它編成歌謠,彙成一部長篇敘事詩《木蘭辭》,廣為傳誦,流傳至今。

孝、忠就是保護自己的大家與小家。古人講忠孝、為人臣子要忠、為人子者要孝、花木蘭就為忠孝兩全者,諸葛亮的《出師表》和李密的《陳情表》、恰恰體現了一忠一孝,後人常說:“讀諸葛亮《出師表》和李密的《陳情表》不流淚者、其人必不忠不孝!由此可以看出古人的忠孝觀。

有人曾經問孔子為什麼不從政,孔子回答說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用這種風氣去影響當政者,也算是從政,並非一定要做官。

在中國古代,忠與孝是統一的,而且統治者及其思想家也很強調和提倡二者的一致。忠孝所以統一,是因為二者是相通的。在中國古代社會,“君與父無異,家與國無分”,君主即是全國的大家長,故亦“君父”。君臣關係則被視為父子關係,“臣之與君,猶子之於父”。在這種社會結構中,父權與君權相互依存,彼此間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係。此外忠孝兩種道德的基本要求都是敬順,這也是相通的。所以中國人一再強調“忠孝一體”。《禮記》說:“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親,其本一也。”後來,又有“忠孝一道”說。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孔子便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大同”的社會。然而這個“大同”社會如何才能實現呢?就需要人們具有忠孝的思想觀、愛自己的父母、、愛全天下的父母、愛小家、更愛國家這個大家。所以孝變成了一種責任,唯有這樣,社會才能進步,這也是忠於國家的表現。

大同:大同概念出自《禮記·禮運》大同章,孫中山先生題字時所寫的“天下為公”,也是出自同一篇文章。“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大同代表著人類對未來社會的美好憧憬。人人友愛互助,家家安居樂業,沒有差異,亦沒有戰爭。

孝誠——孝的精髓在於“誠”

盡心竭力孝父母,孝道不獨講吃穿。

——《百孝經》

毫無疑問,愛的確是這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愛的精髓在於一個“誠”字。無論父母怎麼對你,我們都要懷著一顆敬愛的心去孝順他們,溫暖他們。這種“誠意”往往能換回一家人的和睦和長久的幸福。

舜小的時候,他的母親就死了,父親又娶了後妻,生了個弟弟叫象。舜是個好孩子,勤勞誠懇,孝敬父母。可是繼母心地狹窄,弟弟也很自私自利。

象和母親商量想害死舜。他們叫舜去修井,想趁他下井後謀害他。然而舜下井後,在井壁上挖了一個洞,這個洞緊挨著鄰居家另一口井的通道。舜剛挖好,象就把舜原本所在的井填滿了,舜於是躲進剛挖好的洞裏。

舜死裏逃生後,隻身來到曆山腳下,開荒種地過日子。有一年,發生了自然災害。舜的父母因遭災,生活困難。父親十分想念兒子舜,常一人到那口被填滿的井邊哭泣,慢慢地眼睛哭瞎了。繼母也變得神情遲鈍,象則成了啞巴。

有一天,舜的繼母挑了一擔柴到集市上換米,正巧舜去賣米,他認出了繼母。舜把米給她,故意沒有收柴,一連幾天都是這樣。

繼母告訴了舜的父親。於是他們來到集市,站在舜的身邊。父親聽了一會兒,對舜說:“聽你的聲音像是我的兒子。”舜回答說:“我就是舜啊!”他上前抱住父親哭了,父親也放聲大哭起來。後來,舜把父母和兄弟都接回了家。傳說,堯帝聽了這件事,非常讚賞舜的品德,於是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還將帝位禪讓給他。

舜對父親孝順,對繼母與弟弟的過錯選擇原諒,他的真誠與寬容讓父母欣慰,讓世人讚揚。

孝並不是說說孝的文章或孝的故事,孝更在於行者中的真誠。

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父母給了我們最多的愛,我們也應回報他們最誠摯的愛。愛在一些平凡的小事中散發光芒,它體現在一個“誠”字上才顯得越發珍貴。

剛吃過晚飯,母親正在廚房裏忙著。女兒不時推開哥哥的房門進進出出,樣子還挺神秘。不一會兒,兒子就顯得有些不耐煩了。

“你今天真討厭,我還要做功課呢,難道你不知道自己去問媽媽嗎?”

女兒有些低聲下氣地央求著哥哥:“不行啊,這件事情絕對不可以讓媽媽知道。”

過了沒多久,女兒兩手背在身後,笑眯眯地來到母親的麵前說:“媽媽,明天是您的生日,我做了一個算命袋送給您。它很靈的,可以預測您以後的命運哦!”

接著,女兒遞給母親一個厚紙板做成的袋子。袋子上有三個用紅色彩筆寫成的字——算命袋,字的旁邊還畫了幾朵小花兒。在袋子裏放著五支折疊得嚴嚴實實的紙簽。

“媽媽您抽抽看嘛,試一試運氣好不好。”女兒有些迫不及待地對母親說。

母親看著女兒認真的表情,不忍拒絕,便抽了一支,拆開來一看:“你以後會有一個非常體貼你的丈夫。”

“哇!”母親故作驚喜地叫了起來,“這可是我一生中最期待的事情,沒想到真的變成了現實。果然十分靈!”女兒聽了母親的話,滿臉的興奮,她拉著媽媽的手又說:“媽媽加油哦,說不定還有更好的運氣在後麵等著您呢。”

於是,母親親手一張一張地打開了女兒算命袋裏的紙簽:

“你將來會有一幢漂亮的房子。”

“你會年輕美麗,並且永遠永遠永遠都不會變老。”

“你會活到100歲。”

當母親拆開最後一張紙簽時,她的眼睛開始潮濕了:“你的女兒一定非常非常孝順你。等你很老很老的時候,牙齒全部掉光了,她會用小火慢慢地áo稀飯給你吃。”

這時,女兒的臉更紅了,頭低得看不見:“我不會寫那個字,哥哥也不告訴我,所以隻好用拚音代替了。”

小女孩給了母親最好的孝順,那就是希望母親未來幸福快樂,並許諾母親“自己一定會是一個孝順的女兒,將來會好好地奉養她”,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是忠於內心的最深的情感。

愛是最美麗的語言,有人用歌聲表達愛,有人用文章表達愛,無論怎樣表達,都要記得回報父母的愛。

老人們為子女含辛茹苦一輩子,即使子女們長大成人,也絲毫不減他們對子女的愛,我們也應回報父母那顆真誠的心,這樣才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恩情。

誠孝是縈繞於心,揮之不去的,像兒童般對於父母的眷顧、熱愛是無時無刻的真情流露,是終其一生難以無憾的情結。

舜:傳說曆史中的人物,五帝之一,名重華。相傳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故號為“有虞氏帝舜”。舜在治國上既勤奮又很有方法,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而且也很會選用人才,治水的大禹就是舜挖掘的人才之一。同時,舜也是一個道德觀完美的君王,成為後世學習和效仿的楷模,所以有“人人皆可以成堯舜”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