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何謂孝道3
第3章 心存敬畏——成長的路上,我們要學的很多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製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孝經》
謙虛學習,讓父母驕傲
詩書立業,孝悌做人。
——王永彬
有人問,為什麼在談論“孝”的時候,要談論吃苦、改變等話題?那是因為,生活太現實,而我們想要達成“孝”的願望,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不是說光有一顆孝心就可以真正滿足父母的生活要求和對子女的期望。比起讓兒女承歡膝下,多數父母願意讓孩子學業有成,父母才更加有榮耀感。所以對於我們青少年來講,謙虛學習,讓父母驕傲,無疑是行孝最好的方法。在這一點上,徐霞客做得非常好。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史上曾經出現過群星燦爛的階段,就是在明朝後期。偉大的地理學家、探險家徐霞客就是這個時期的代表。徐霞客名弘祖,從這個名字中可以看出父母對他的期待。他從小謙虛好學,特別喜歡讀曆史、地理、遊記之類的書籍。
十九歲那年,徐霞客的父親去世了,那時徐霞客本已擬訂了離家遊曆的計劃,但他想到母親年紀大了,家裏沒人照料,就沒敢提這件事。
知兒莫過母。母親看出了他的心思,就對他說:“男兒誌在四方,哪能為我留在家裏。”母親的支持,堅定了徐霞客遠遊的決心。
隨後,73歲高齡的徐母邀兒子一塊兒遊覽了荊溪南邊的張公洞和善卷洞。洞內漆黑,且遍布了大大小小的石塊,他們母子僅靠火把照明,硬是仔仔細細地遊覽了個明白,其艱難可想而知。母親這樣做,無非是對徐霞客遠遊進行一番鼓勵和鞭策。
徐霞客有了勇氣和力量,便辭別母親遊曆他鄉。此行,他先後遊曆了太湖、洞庭湖、天台山、雁蕩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勝,並且記錄下各地的奇風異俗和遊曆中的驚險情景,每每遇到博學多才者,他都謙虛地請教,以求填補自己知識的空白。
幾年後,徐母仙逝,徐霞客開始把他的全部精力撲在遊曆考察事業上。徐霞客白天進行實地考察,晚上就借著篝火記錄當天的見聞,三十多年裏,他走遍祖國南北,對這些地方的地理、地質、地貌、水文、氣候、植物做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並用日記體裁進行詳細、科學的記錄,也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徐霞客遊記》。
古人雲老者安之。什麼叫安?就是讓老人安心,徐霞客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他謙虛並刻苦學習,終於實現了自己和父母的期望。而對於當今青少年來講,一份好的成績單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心。
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廣義的學習,就是人從青少年起就要使自己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的人。我們隻有用心於學,學會自理,學會打點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讓父母操心,不讓父母牽掛,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
我們需要用心於學,學會自立,建立起自己的事業,有益於社會,為社會所承認,進而形成自己的經濟能力,贏得自己的社會地位,既可服務社會,又可享受生活,才可以稱作孝敬父母了。
因此,我們現在需要做的事情隻有一件,用兩個字來說,就是“成長”,用四個字來說,就是“謙虛學習”。雖然我們做的隻是一件事,然而它所含的意義非常多,第一可以為創造美好的未來打基礎,第二可以借此表達對父母的愛和敬,我們孝敬了父母。所以說,謙虛學習和孝敬父母不僅是一致的,更是彼此相通的。
多敬一分長輩,多學一分道理
禮者,斷長續短,損有餘,益不足,達愛敬之文,而滋成行義之美也。
——荀子
《弟子規》中有這樣一段:
或飲食,或坐或走,長者先,幼者後。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騎下馬,乘下車,過猶待,百步餘。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進必趨,退必遲,問起對,視勿移。
這段話的意思很明了,不論是吃飯喝水,還是入座行走,都要讓長輩在前麵,自己在後麵。路上遇到長輩或者是年老的人,一定要主動給他行禮。如果長輩沒有什麼要說的話,你就自己主動退到一邊站著,騎馬的人遇到長者要下馬行禮,乘車的人遇到長者要下車行禮。長輩站著的時候晚輩就不要坐,除非是長輩叫你坐下。對長輩說話的時候不要大呼小叫,但是要保證對方能聽清你說什麼。回答長輩問題時,不可左顧右盼,要看著長輩恭恭敬敬地答話。
這些細節,最能體現出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據說,當年季羨林先生在北大散步的時候,身後常常跟著長長的自行車隊伍,原來,大家看到季老散步,就停下來默默地跟在後麵,沒有人按車鈴催促。這就是對長輩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