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何謂孝道4(1 / 3)

第二卷 何謂孝道4

第4章 孝親感恩——世上沒有理所當然的事

中國曆來倡導的都是子女對父母感恩,晚輩對長輩感恩——其間包括對生我養我的雙親,對“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師長,對長者及一切關愛過自己的人,這些都屬孝道。數千年來,先輩們不僅留下許多弘揚孝道、感恩父母的經典言論,更塑造了一個又一個孝子的形象,成為後人學習的榜樣。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詩經》

孔子在跟曾子論孝的時候,告訴他“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曾子一直牢記著這一點,很注意保護自己的身體。在他重病彌留之際,他叫自己的弟子小心地掀開被子,看看自己的身體可有什麼毀傷,然後他引用《詩經》中的話,對弟子說為了保護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憂慮,自己可真是特別小心謹慎啊。

古往今來的孝子都特別注意愛惜自己的生命,不僅僅是因為求生的本能,也是因為要以完好的身體向父母交代。這一點上,晚清時期名臣曾國藩就是一個典範。

曾國藩是湖南省長沙府湘鄉縣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被冊封為一等毅勇侯。

曾國藩不但是一代名臣,還是一個孝子,父母在曾國藩的心中非常重要,不論是在外求學,還是在外做官,他都經常給家人寫信,不讓父母擔心。

曾國藩在一封家書中說:“九弟前病時想回家,近來因為找不到好伴,並且聽說路上不平安,所以已不準備回家了……兒子在二月初配丸藥一料,重三斤,大約花了六千文錢。兒子等在京城謹慎從事,望父母親大人放心。兒子謹稟。”

他知道父母最擔心的莫過於自己的身體健康和處境,於是寫信說:“我已經吃藥了,我做事情會很小心的,請父母不要惦記。”短短的幾句話,讓父母心裏有了著落。

“可憐天下父母心”,年少的你可能並沒有深刻的體會;“兒行千裏母擔憂”,無畏的你也許不以為然。母親十月懷胎讓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她給了我們生存的權利,我們是否更應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有個老人一生十分坎坷,年輕時由於戰亂幾乎失去了所有的親人,一條腿也在一次空襲中被炸斷;中年時,妻子因病去世;不久,和他相依為命的兒子又在車禍中喪生。可在別人的印象之中,老人一直爽朗而隨和。有一次,某個人按捺不住好奇,冒昧地問:“您經受了那麼多苦難和不幸,可為什麼看不出一點傷感?”

老人默默地看了此人很久,然後,將一片樹葉舉到那個人的眼前。

“你瞧,它像什麼?”

那是一片黃中透綠的葉子。那個人想,這也許是白楊樹葉,可是,它到底像什麼呢?

“你能說它不像一顆心嗎?或者說就是一顆心?”

那個人仔細一看,真的十分像心髒的形狀,心中不禁輕輕一顫。

“再看看它上麵都有些什麼?”

老人將樹葉更近地向那個人湊去。那個人清楚地看到,那上麵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孔洞。老人收回樹葉,放到了掌中,用厚重的聲音緩緩地說:“它曾遭受過狂風的摧殘,它也在春風中綻出,它被雨無情地拍打過,但它也在陽光中長大。從冰雪消融到寒冷的深秋,它走過了自己的一生。這期間,它經受了蟲咬石擊,以致千瘡百孔,可是它並沒有凋零。因為它要為自己的母親而活,那就是樹。無論世間對它再怎麼摧殘,它都愛惜自己的生命,因為樹給了它生命。我雖然失去了很多,但是我一定要好好地活下去,珍惜父母賜予我的生命。”

人的生命隻有一次,是父母給予我們的,無論我們是否能與父母一直走下去,父母的願望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健康的成長,我們也需要更加愛惜自己的身體,不讓父母擔驚受怕。

生命是父母賜予我們最好的財富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

——《勸孝歌》

明代的朱柏廬在《勸孝歌》中寫道: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這句話的是意思是,母親懷兒十個月的恩情,就算用三生三世來報答,也償還不完。

據說古代宋國有個人特別孝順,在父母生前,他每日都盡心盡力地奉養父母;父母仙逝之後,他因為過於哀傷,導致形銷骨立。大家看到他憔悴的模樣,紛紛稱讚他的孝心。這件事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裏,國君被這個人的孝行感動,於是賞賜了他很多財物銀兩。

這件事情被傳開之後,許多人也想得到國君的賞賜,於是紛紛仿效那位孝子的樣子,故意毀傷自己的身體,有很多人竟然因此而死。這些效仿者的行為實在是大錯特錯:一則皇帝犒賞孝子,是因為他擁有真誠的孝心,如果眾人想要模仿,也應該模仿孝子的孝心才是;二則“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為了財物而毀傷自己的身體,違背了孝的本意,與孝子的行為南轅北轍。自然,他們這樣的做法得不償失。

青少年朋友們,人的生命隻有一次,是父母給予我們活著的機會,麵對“生”和“死”的選擇,隻要良心不虧,便要活下去。活著便是一種幸福,一種資本,一種最大的享受。因為隻有活人,才有資格談論將來,談論夢想,談論雖然短暫但可以變得充實的人生,才更有機會孝順父母。

每一天,都有人在毀滅自己年輕、寶貴的生命。在自以為得到解脫的時候,他們非常自私地把痛苦留給了年邁的父親、母親。他們在學校裏學到了知識,卻忘卻了自己,忘卻了父母,忘卻了親人,忘卻了感恩。

他們永遠不會再體會到做父母的辛苦了,也永遠想不到母親傷痛欲絕的樣子,他們隻是為自己活著,方式已經並不重要了。不會對親人感恩的人,幸福將遠遠地離他而去。

不知為什麼,小洛近日情緒低落,學習成績讓她很不順心,她消極的情緒又直接地影響了她努力的積極性,以至於她甚至喪失了生活的願望。每一次她拿到成績單,心情都不好。成績上不去,給父母丟臉,她隻想趕快離開這個讓她痛苦的世界。

有一天,小洛在路上碰到好朋友。好朋友見她神情格外沮喪,多次詢問緣故,才知道她因學習不好而感到傷心。

“唉!活著真的一點意思都沒有,我學習不好,給父母丟臉,我很自卑,我怎麼努力也取不了好成績,我真不想活了……”小洛幽怨地歎息著。

朋友感到一種莫名的不安,於是問她:“如果你真的選擇自殺,我不攔你。不過,我有一個小小請求,請你答應我先等一個月再自殺。”

小洛感到很奇怪:“為什麼要等這麼久……哦,我明白了——你這是‘緩兵之計’,是想讓我降下火氣,等到心平氣和時就會打消自殺的念頭。可是,我確實已經過夠了,你就不要再勸我了!”

“不,你說錯了我不是這個意思。這一個月時間不是留給你的,而是留給我的。我需要用一個月時間給你準備後事!既然你想死,就要為你的父母做些事情,因為是他們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的,我想,從現在開始,我就要四處打聽幫你找買家了。”朋友很認真地說。

小洛更加疑惑了:“買家?什麼買家?”朋友說:“一定有買家的。你的視力一向很好,可以把眼角膜移植給失明的人;你的皮膚十分細膩,可以賣給那些需要植皮的人;你的身體非常健康,內髒器官都可以賣給那些需要它們的人。既然你一定要尋死,你身上的東西就不要浪費,這些都是父母給你的,但是現在對於你來說似乎沒有什麼用處了,你無法報答你的父母,那就把你的身體還給他們吧!你把你身上的這些東西賣給別人,就當是給父母造福吧,這樣你也可以去得無牽無掛了。”

小洛對朋友的這番話聞所未聞,竟然呆住了。良久,她才恍然大悟,繼而痛哭流涕:“是啊!我有這麼寶貴的身體,為什麼不好好珍惜呢?我的身體是父母給的,我卻要結束自己的生命,我真是不孝啊!謝謝你讓我明白這一切。以後,我要努力地學習,不管怎樣,我都會好好地活著來回報父母!”

在如今的這個社會中,我們在電視、報紙、網絡上經常看到很多人輕生就死的新聞和故事,其中還不乏許多青少年朋友。這些輕生的人,要麼因為遭受了失敗的打擊,要麼有著慘痛的經曆,要麼因為感情、學業、壓力而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麵對這種可悲的行為和舉動,我們感到無限惋惜。

青少年時期往往是意誌力薄弱的時候,我們常遇到困難而選擇輕生,可我們不知道,生不僅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父母。所以當我們想輕生的時候,想想自己含辛茹苦的父母,就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麼的愚蠢了。

為了父母我們也要好好地活下去

凡為父母的,莫不愛其子。

——陳宏謀

張中行先生曾說:“生是一種偶然,由父母至祖父母、高祖父母,有多少偶然湊在一起才能落到你頭上成為人。上天既然偶然讓你降生,那麼要善待生,也就是要善待人。”有輕生念頭的人也許會認為自己的死亡能換來真正的解脫。其實不然,一個輕生的人,逃避了他所應盡的責任,雖然他從死亡中擺脫了痛苦的糾纏,然而他的死將更大的痛苦帶給了他身邊的親人。自己所謂的“解脫”,換來的隻是父母止不住的眼淚。

麵對著越來越多喊著“鬱悶”的人,“生命可貴”這句話真的應該引起我們一番思考了。

在重慶的某所中學裏,一個初二的女生,因為和同班的同學吵嘴,結果被同學當著很多人的麵扇了兩個耳光。當晚,就寢熄燈後,這位女生便用小刀割脈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她的“遺書”日記當中,這位女生說,自從挨了那一巴掌後,她覺得從此在同學們麵前再也抬不起頭了,活著太屈辱了,隻好選擇放棄生命。

就這樣,這位才上初二的如花少女,就因為同學的兩巴掌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她留下的是給父母的慘痛打擊——她的母親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心髒病突發,幸虧搶救及時,才挽回了生命;他的父親,也因為這一噩耗,一夜之間白了頭發。

這一幕悲劇的發生,其實真的可以避免。為什麼兩巴掌就能打掉一條生命?難道生命這麼不值錢嗎?難道生命可以這麼草率地對待嗎?古人韓信可以忍胯下之辱而活,難道這位女同學就不能忍兩巴掌而活嗎?她想的隻是她自己的感受與小小的尊嚴,卻沒想到生她養她的父母,她的離去不僅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結束了父母的希望。從這一點上講,她是一個不孝的人。

生命一旦失去了,就再也回不來了;生命沒有了,就再也看不到我們的父母了。所以說活著是最好的,對於父母來講也是最幸福的。

有位青年,厭倦了日複一日、平淡無奇的生活,感到生命盡是無聊和痛苦。為尋求刺激,青年參加了挑戰極限的活動。主辦者把他關在山洞裏,無光無火亦無糧,每天隻供應五千克的水,時間為一百二十小時,整整五個晝夜。

第一天,青年還心懷好奇,頗覺刺激。

第二天,饑餓、孤獨、恐懼一齊襲來,四周漆黑一片,聽不到任何聲響。於是他向往起平日裏的無憂無慮來。他想起了鄉下的老母親千裏迢迢風塵仆仆地趕來,隻為送一壇韭菜花醬以及小孫子的一雙虎頭鞋。他想起了父親在地裏幹活的情景,他想起了父母供自己上學、讀書、娶妻而勞動的雙手……

漸漸的,他後悔起平日裏對生活的態度來:懶懶散散,敷衍了事,冷漠虛偽,無所作為。第三天,他餓得幾乎挺不住了。可是一想到人世間的種種美好,便堅持了下來。

第四天、第五天,他仍然在饑餓、孤獨、極大的恐懼中反思過去,向往未來。

他痛恨自己竟然忘記了母親的生日;忘記了父親還有胃病;忘記了父母那間小破屋子。……他這才覺出生活原來那麼的美好。可是,連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挺過最後一關。

就在他涕淚齊下、百感交集之時,洞門開了。陽光照射進來,白雲就在眼前,淡淡的花香,悅耳的鳥鳴——他又迎來了一個美好的人間。

青年搖搖晃晃地走出山洞,臉上浮現出了一絲難得的笑容。五天來,他一直用心在說一句話,那就是:活著,就是幸福。

是的,活著就是莫大的幸福,為了父母我們也要好好地活下去,其實我們根本沒有資格談論死亡,但凡一個孝順的人都不會拿自己的安危來開玩笑。父母在時,我們是他們夢想的延續;當他們百年之後,我們是他們生命的延續。我們要積極地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天,這樣才不枉此生,不枉父母的養育之恩。

你記得自己父母的年齡嗎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論語》

《論語》中寫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意思是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不知道。作為子女的,一方麵要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麵也要為他們的衰老而傷心。也就是說,我們一定要時時牢記為父母盡孝,父母老了,身體不好了,子女需要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可以贍養父母。當我們熬夜寫作業的時候,父母總是陪在身邊;當我們為成績而煩惱的時候,父母總在身邊給予安慰;當我們長身體的時候,父母總給我們做豐富的飯菜……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給了我們太多太多的愛,將來父母老了,我們自然應該像父母照顧我們一樣照顧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