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孝經》全文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複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翻譯:
孔子在家裏閑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什麼嗎?”
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裏會知道呢?”
孔子說:“那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
“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予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詩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怎麼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然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翻譯:
孔子說:“能夠親愛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別人的父母,能夠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會怠慢別人的父母。以親愛恭敬的心情盡心盡力地侍奉雙親,而將德行教化施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從效法,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書·甫刑》裏說:‘天子一人有善行;萬方民眾都仰賴他。’”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製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翻譯:
身為諸侯,在眾人之上而不驕傲,其位置再高也不會有傾覆的危險;生活節儉、慎行法度,財富再充裕豐盈也不會損益。居高位而沒有傾覆的危險,所以能夠長久保持自己的尊貴地位;財富充裕而不奢靡揮霍,所以能夠長久地守住自己的財富。能夠保持富有和尊貴,然後才能保住家國的安全,與其治下黎民百姓和睦相處。這大概就是諸侯的孝道吧。《詩經·小雅·小曼》篇中說:‘戰戰兢兢,就像身臨深水潭邊害怕墜落,腳踩薄冰之上擔心陷下去那樣,小心謹慎地處事。’”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雲:“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翻譯:
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製定的合乎禮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聖明君王所說的合乎禮法的言語,不敢說;不是先代聖明君王實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禮法的話不說,不合乎禮法道德的行為不做;開口說話不須選擇就能合乎禮法,自己的行為不必著意考慮也不會越軌。於是所說的話即便天下皆知也不會有過失之處,所做的事傳遍天下也不會遇到怨恨厭惡。衣飾、語言、行為這三點都能做到遵從先代聖明君王的禮法準則,然後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續,並使之興盛。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詩經·大雅·民》裏說:“要從早到晚勤勉不懈,專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其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其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雲:“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翻譯:
用侍奉父親的心情去侍奉母親,愛心是相同的;用侍奉父親的心情去侍奉國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侍奉母親是用愛心,侍奉國君是用尊敬之心,兩者兼而有之的是對待父親。因此用孝道來侍奉國君就忠誠,用尊敬之道侍奉上級則順從。能做到忠誠順從地侍奉國君和上級,然後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祿和職位,並能守住自己對祖先的祭祀。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詩經·小雅·小宛》裏說:“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養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翻譯:
利用自然的季節,認清土地的高下優劣,行為謹慎,節省儉約,以此來孝養父母,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論尊卑高下,孝道是無始無終,永恒存在的,有人擔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沒有的事情。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翻譯:
曾子說:“太偉大了!孝道是多麼博大高深呀!”孔子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則,人類從其法則中領悟到實行孝道是於自身有益的法則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變的規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優勢,順乎自然規律對天下民眾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須嚴肅施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須嚴厲推行就能得以治理。從前的賢明君主看到通過教育可以感化民眾,所以他首先表現為博愛,人民因此沒有敢遺棄父母雙親的;向人民陳述道德、禮義,人民就起來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謙讓垂範於人民,於是人民不再爭鬥:用禮儀和音樂引導他們,人民就和睦相處;告訴人民對值得喜好的美的東西和令人厭惡的醜的東西的區別,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詩經·小雅·節南山》篇中說:‘威嚴而顯赫的太師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