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底,德皇威廉二世終於將一枚至高無上的功勳獎章授予了隆美爾。這是一種鑲金的灰藍色琺琅質地的十字勳章,它閃動著耀眼奪目的光彩,係在一根銀灰色的綬帶上。在德國,曾經獲得過這種勳章的大多數人,都是曾在時代背景下顯耀一時的英雄人物。所以,隆美爾對這枚獎章十分重視,他恭恭敬敬地把它掛在自己的脖子上。此後,在隆美爾的一生中,他幾乎從沒有將這枚勳章摘下來過。
“體格相當糟糕”的軍人
五月的陽光滿帶笑意,慷慨地灑落在阿倫城外的這片田野上。一條不算寬廣的土路將田野一分為二,蜿蜒曲折地向遠方遊去,一直遊向遠方的另一座更為有名的城市——烏爾姆,它地處德國南部、鄰近斯圖加特的交通要塞。
田野裏百花盛開,芬芳四溢,引得蜜蜂和蝴蝶悠閑自在地在這片點綴著五顏六色的綠地裏飛舞。忽然它們被什麼驚動了,不約而同地慌忙向遠方逃走了。一陣沙沙的腳步聲由遠而近,兩個十幾歲的孩子一前一後地跑了過來,二人腳步忙亂,眼睛緊盯著天空。原來,在他們頭頂幾米高的低空中,一個長著翅膀的盒子似的東西正在慢慢地滑翔著向地上落下來。
“成功了,成功了!”兩個孩子喊著。
這一年是1906年,兩個孩子正在試驗他們自己親手設計並製作的滑翔機。雖然在今天看來,這種試驗算不了什麼,但想一想當時的年代,萊特兄弟在1900年才製做出世界上第一架滑翔機,到1903年短距離載人飛行實驗才首獲成功。這樣看來,這兩個孩子當時做的實驗的確是緊隨著科學發展的步伐了。
在邁入20世紀最初的這幾年裏,世界正在飛速地發展著,除了萊特兄弟的飛機技術正走向成熟,居裏夫婦於1903年因發現了鐳元素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愛因斯坦於1905年發表了他的狹義相對論,以對條件反射的研究著名的巴甫洛夫第一次發現了大腦皮層機能的活動規律。在政治領域內,德國已在1905年製定了旨在發動大戰的“施利芬計劃”,歐美強國正大肆地在東方地區拓展殖民地,而俄國與日本則剛剛在中國的旅順打了一場大仗。
在世界如此風起雲湧的變化中,這兩個少年卻狂熱地愛上了機械學,但後來他們誰也沒成為科學家。盡管走在前麵的那個少年還與他們製作的這架盒式滑翔機合了一張很小的影,並一直將其保留到他離開這個世界,而且後來他還經常向別人誇耀他少年時的這項發明。
這兩個少年都是阿倫一所拉丁學校三年級的學生。落在後麵的那個較高一點的少年名叫漢斯·凱特爾,跑在前麵那個麵色蒼白、看起來體弱多病的少年名叫約翰尼斯·埃爾溫·尤金·隆美爾,這是他的全名,平時人們稱他為埃爾溫·隆美爾,就是後來那個叱吒非洲的“沙漠之狐”。
通過對待滑翔機這件事,隆美爾性格中的很多主要特點已經體現出來了。對新奇的東西興趣強烈,勇於創新,大膽摸索,一旦做出成績,就會不斷地向別人炫耀,更為要命的是,喜歡將別人的功勞忽略不計,統統地算在自己的身上。當然,凱特爾對這些卻並不太在意,盡管他是這架滑翔機的更主要的設計者。
年少時的共同愛好使這兩個人保持了終生的友誼。雖然隆美爾年少時對做一名飛艇技師曾抱有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渴望,而且他多病的身體使得他從未曾下定決心走上軍旅生涯,可他父親一次固執的決定卻讓世人記住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曾有過一位軍事奇才,名叫隆美爾。隆美爾1891年11月15日出生於符騰堡州斯瓦比亞地區一個叫海登海姆的地方,受到的教育很少,在他七歲那年本來應該上小學,卻由於他父親由海登海姆的小學校長提升為阿倫的中學校長而取消了當地小學,隆美爾不得不從私人教師那裏學習必要的知識,直到兩年後才考進一所拉丁學校並在那裏讀了五年書。1908年起,他進人格蒙登皇家現代中學又讀了兩年。這就是他終生所受的全部教育。由於1907年他在跳過一條小溪時不幸摔斷了右腳踝骨,便不再喜歡任何活動了,他把空閑時間全都用在做家庭作業和讀書上,他最感興趣的學科是數學和科學。
就隆美爾的家庭來說,他的父親毫無顯赫背景,與他祖父一樣,都是中學的校長。倒是隆美爾的母親海倫還算是有點地位,是曾任符騰堡州州長的馮·魯斯的女兒,隆美爾家的四個孩子對家庭的感覺基本一致:喜歡他們的母親,討厭他們的父親。
隆美爾在家裏排行第二,最小的孩子名叫海倫,與他母親同名,是個女孩,後來步其家族的後塵成了一名教師,終生未嫁。他的哥哥名叫卡爾,因對學校的考試極為恐懼而自願參了軍,後來成了一名陸軍偵察機領航員,曾到過埃及、北非等地,後因染上瘧疾,年紀很輕時就去世了,這也是隆美爾家第一個走進軍旅的成員。他的弟弟名叫傑哈德,自幼喜愛音樂,後來成了一名歌劇演唱家,去世於19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