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已71歲高齡的香奈爾重新回到法國時裝界,卻受到冷遇。然而香奈爾此次的複出處不是她的祖國而是大洋的彼岸——美國。
1955年在美國領取了時尚界名人內曼·馬庫斯頒發的時裝大獎——時裝的奧斯卡獎。
1971年,逝世於2月展示會籌備期間。
香港華懋集團主席龔如心:曾經的小甜甜
人們提起她時總是不忘強調她是富豪的遺孀。事實上,她能成為香港商界的傳奇人物更多地是因為她自身的魅力,過人的經濟頭腦、投資才能以及獨特的眼光。即便是進入花甲之年,她依然喜歡梳兩條長長的大辮子,穿短短的迷你裙,保持著少女時代的習慣。她的人已去,但是笑容還在,我們還是記得這個愛笑的“小甜甜”——龔如心。
從幕後走向台前的“華懋小甜甜”
如果不是兩次綁架事件,龔如心也許隻是龔如心,不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小甜甜”。可是兩次綁架改變了很多事情,龔如心失去了丈夫,進入了公眾的視野。
1983年年初,王德輝與龔如心在上班途中,被幾名匪徒手持刀槍綁架了。匪徒將王德輝放進一個大冰箱內運回匪穴,而將龔如心釋放回家,讓她準備巨款贖人。等到龔如心將1100萬美元彙到指定的銀行賬戶後,王德輝獲得釋放。1990年4月,王德輝再次被綁架。兩日後,“華懋”接到綁匪要求6000萬美元贖金的勒索電話,龔如心按綁匪指示先將3000萬美元存入了一個銀行戶頭,隨後即向警方報案求助。但後來據警方拘捕的綁匪供認,王德輝早已被拋下大海。
這個痛失丈夫的女人,開始走出幕後,並因此引起了無數爭議。人們不能不對她持懷疑態度。從她的迷你裙和T恤穿著來看,她顯然是位不屈從傳統的女性。但人們無法把她與電影、電視中的商界女強人形象相提並論。《資本家》雜誌曾這樣形容她:“在上海出生的龔如心,身高僅五尺,穿著銀光閃閃的短裙,發上結了兩條辮,活像蹦蹦跳跳趕往商場的時髦少女。”傳媒因此冠之以綽號“華懋小甜甜”。
龔如心回憶自己當時的情景,說:“我做得好的時候,人家說都是因為我有先生打下的基業;事情不理想時,他們說我拖垮了我先生的公司。”但是,盡管這樣,她還是迎頭而上了,並且,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換來了業內人士和社會的承認。
夢想照進現實,她為工作狂
她對工作有一種瘋狂的熱愛。她喜歡蓋房子,也喜歡搞投資。她有投資的獨到眼光,並且能從中得到極大的樂趣與滿足。正如她自己所說的:“我最開心的事就是投資。”她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考察、談判、主持會議……奔波忙碌的生活,年輕人也難免撐不下來,她卻相反,總是興致勃勃、精神十足。
或許,正是因為這份熱愛,才讓這個小女子在風口浪尖上傾盡全力、無悔、無怨。她工作一絲不苟,每天親自聆聽下屬彙報業務發展情況的時間都超過一個小時。工作到淩晨兩三點鍾才睡覺,對於龔如心來說是家常便飯。她一向視工作為“最好的消遣”。大多數的人都把提前退休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龔如心則不然。
經過幾年奮鬥,華懋比王德輝在世時更加有影響力,發展勢頭也越來越猛。幾十年來,華懋集團參與了香港約700多個地產發展項目。集團發展至今,已成為香港土地和物業儲備最多的公司之一,是香港最大的私營地產發展公司。
與外界的評價不同,龔如心總覺得自己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人,隻是財富使她能做更多想做的事情罷了。“我覺得現在還有許多事情可做,需要做。但在很多事情上沒時間,用不上力。用不上力的地方就該出錢,這樣賺錢就很有用。要賺錢才能幫助更多的人。還有,我是做生意的,生意也就是我的事業,事業成功,才能很開心,才有成就感。所以要奮鬥,要成功!”龔如心曾如是說。
我行我素,我行如心
如果不是最初做了房地產,龔如心也許可以在服裝設計方麵一展身手。當然這隻是我們的猜測。她一直喜歡自行搭配,穿普通的衣衫。外界的流行趨勢似乎和她沒有任何關係,她不願意聽別人的指揮。為什麼不自己領導潮流呢?她的確具備這樣的才能和影響力。
“我們是半邊天,成功地為世界做了很多事,已證明自己不比男子差。不過,我們還有更美好的一麵:美麗、溫柔。我們為什麼不表現自然的優美,讓世界更美麗呢!”龔如心說。
對於服裝,龔如心偏愛充滿活力、運動感十足的休閑服裝。她總是行色匆匆地奔走在世界各地,上船、下車、登機,不停地趕時間,於是穿短裙成了她的習慣、愛好。而在一些隆重場合或者國外,她往往會選擇旗袍或是繡花、鑲邊、盤扣這樣有中國元素的傳統服裝,奪目而不失端莊。
龔如心不愛名牌,這和一般的貴婦名媛大大不同。她很少買也很少穿名牌,因為她認為,名牌每年每季都有不同的流行趨勢和一大堆的新款。一旦流行,眾人趨之,撞衫的可能性太大。而且那些歐美設計師的作品多數不符合東方人的身材以及臉型、膚色特點,價格還那麼貴。一件衣服動輒幾千上萬美金,這些錢能做多少事啊!
香港著名電影製作人黃百鳴對龔如心的“超短裙+羊角辮”造型讚賞有加:“這個造型比較可愛,像洋娃娃,容易讓人提起興趣。”
不過,龔如心的媽媽最不喜歡女兒紮小辮子了,一見麵就嘮叨:“哎,你知道自己多少歲嗎?像什麼樣子?為什麼不好好做個頭發,規規矩矩地穿身套裝,像個職業女性呢?事業做得那麼大,卻一點都不像大人!”龔如心才不管那麼多:“有什麼像不像的?那樣好麻煩,我不喜歡。”
於是,她繼續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按自己喜歡的樣子打扮自己。
隨心所欲,這才是龔如心。
龔如心帶給我們的啟示:
1.工作不隻是為了解決吃飯問題,人們更希望通過工作或事業的發展實現自我價值。做自己熱愛的工作,我們才能活得充實;堅持不懈,才能發現自己每天都在進步,才會感到快樂。
2.一個名人說過:工作對我們而言究竟是樂趣,還是枯燥乏味的事情,完全要看自己怎麼想,而不是看工作本身。
龔如心個人檔案:
1937年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普通家庭。
1990年,丈夫遭綁架後失蹤。
2004年以23億美元資產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231名。
2005年以31億美元列188位,是最富有的華人女富豪。
2007年4月3日去世。
前中華網CFO兼中華網遊戲集團總裁
陳曉薇:虛榮也可以成為前進的動力
陳曉薇,在感性與理性之間遊走的美女。女人的天性和理工科的背景賦予了她特殊的力量,使她能生活在男人圈子裏,與男人同台競技。2008年5月,陳曉薇出任網遊運營商第九城市總裁一職,此前,她是中華網科技公司及中華網遊戲集團總裁。
嚐試與固守
陳曉薇有過多種職業:科學家、主持人、管理顧問和IT公司總經理。各個角色之間似乎都存在著很大的鴻溝。這些轉變也讓我們看到她勇於嚐試的精神。
陳曉薇的父母都是科研人員,這條道路最初她走上仿佛是命中注定的。她小時候有心髒病,手術後在家至少靜養一年。父母擔心這一年會影響她的功課,於是讓她先跳了一級,提前學習。結果功課不僅沒有落下,反而在班上領先,於是又連跳四級。
這樣跳級的結果是15歲的她就要麵臨考大學的問題了。“人家都說中科大少年班難考。既然這麼多人說難,那我就偏要考考看。”在少年班的第四年,她又考上美國匹茲堡大學,得到了分子遺傳和生化專業博士學位之後,又去加利福尼亞大學從事人類學研究,連續兩年獲得美國政府頒發的研究基金獎。
命運似乎注定了她此生要與科研活動打交道,但是陳曉薇越來越清晰地認識了真我本性,她知道自己的不安分並不適合這份需要沉穩和堅持的工作。於是她給母親寫信說道:“科學對於我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相當於‘指腹為婚’,生下來之前就注定了。長大後,我發現自己不喜歡,而且沒法使自己喜歡。那時,在實驗室裏,天天機械地重複著同樣的勞動,做不喜歡的事,包括刷試管洗燒杯時,我覺得就像給一個自己不愛的丈夫端洗腳水一樣。”
於是,她開始了第一次的嚐試——棄理從文。這樣的選擇其實並不是一時衝動,因為從小她就很愛文字,喜愛讀書。而父母都是搞自然科學的知識分子,他們希望自己的女兒將來成為科學家,這種願望強烈到不許她看任何“雜書”,認為小說、散文都是分散學習精力的。曉薇無聲反抗的一貫做法是把抽屜打開,裏麵放上一本小說,走廊裏爸媽的腳步聲一響,就迅速用胸口把抽屜一頂,然後裝作認真讀書的樣子,就這樣她讀了很多書。
至今,她還保留了一個很要命的習慣——好多東西隻有讀才能看得進去,尤其是不喜歡的。大學時考有機化學,她非得朗讀教科書才記得住,因為真的不喜歡。在美國,當丈夫洗碗、拖地時,她常在旁邊給丈夫讀《紐約時報》,她對時政的敏感或許就是那時培養出來的。這恐怕也在冥冥之中注定了她和媒體的緣分。
回國之後,曉薇先學習了後期編輯。但是,急性子的她卻總想做一名記者。香港回歸時,她的機會終於來了。在這之前,別說是直播主持人,她什麼主持人都沒做過,那一次她竟成功地做了下來,並且沒出任何差錯,美國CNN和美國國會的頻道都轉播了這次英語現場直播。
“當時,我在北京,現場的情況靠中文頻道的信號提供,必須聽著中文,把英文說出來。但由於中英文節目安排不同,又有導播的指令,左耳聽前方記者說,眼睛看畫麵,因為對內和對外口徑不同,不能做同聲翻譯,同時,眼睛還要看提示器上寫好的解說詞,右耳聽導播指令,這樣的節目一直做了11個小時,不吃不喝不上廁所。下來之後我一天半睡不著覺,精神處於高度緊張與興奮的狀態。”
從那以後,領導發現了她的才能,1997年9月,決定為她開設《周日話題》。她多次主持中央電視台中英文頻道的現場直播,包括阿爾法磁譜儀升空儀式,長江三峽合龍工程的現場、黃河小浪底水壩合攏儀式。她在媒體行業中順風順水,一路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