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成功是對生命的承諾(2)(2 / 2)

薄熙來正是這樣一位在困境中磨煉成長起來,具有超常遠見和偉大理想的成功者。

上小學時的薄熙來是個活潑天真而調皮的孩子,但是,調皮卻掩飾不住其頭腦的聰慧,1962年,他以兩個一百分的成績考入北京四中。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因為父親受到打擊迫害,厄運也降到了正在中學裏求知的薄熙來身上,他不僅不能繼續學習,還被迫進了監獄,薄熙來不明白命運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監獄裏沒有書讀、這對求知欲特強的薄熙來真是度日如年。監獄中除了馬列著作之外,不能閱讀任何書籍。他捧起管理人員給他提供《毛澤東選集》如饑似渴地讀起來。

長達5年之久的監獄生活,足以使許多人失去生活的勇氣,尤其是當蒙受不白之冤的時候。

薄熙來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並沒有屈服於當時的環境,首先在思想上把這次突如其來的磨難當成對自己品格、意誌的考驗,他以更大的毅力去迎接挑戰,並把挫折當成重新定位的大好時機。可見一個具有長遠目光的人,是不會被挫折所擊敗的。

1977年“文革”後恢複的首屆高考,薄熙來考上了北京大學,進入了世界史專業學習,1979年,他提前修完大學課程畢業並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碩士研究生。

1982年薄熙來研究生畢業,被分配在中央書記處搞調研工作。經過了多年的風風雨雨和頑強不屈的努力拚搏,薄熙來終於有了穩定的且為眾人所羨慕的工作。然而,國家機關優越的生活與工作環境,並不能束縛住薄熙來的事業心。他覺得人生來要活得有價值,就不能圖享受。而要真正幹一番事業,就必須從基層做起。

薄熙來正式向領導提出到窮困地區開展調研工作的請求,於是,薄熙來從北京趕到了甘肅定西地區。80年代初,當全國沿海地區正在轟轟烈烈地搞改革開放的時候,地處內陸的甘肅定西人民仍然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當地水資源嚴重缺乏,糧食畝產隻有二、三百斤,地上播種的草籽大都處於奄奄一息的狀態,在挨家挨戶的走訪中,薄熙來發現老百姓一年的口糧隻夠半年吃,許多人家隻有依靠吃國家的返銷糧才能勉強填飽肚子,不少人家隻有一條褲子,誰出門誰才能穿,其餘的人都圍坐在炕席上,以破爛的棉絮遮身。

此情此景讓薄熙來深深地震動了。定西地區的窮困早有所聞,可實際情況比他想像的還要惡劣得多。盡管是自己要求到最窮的地方調研的,但也無法忍受這裏的窮困——物質與精神的雙重窮困。麵對一貧如洗的物質條件,老百姓的思想卻變得麻木、愚昧,當地最流行的一副對聯是“天增日月人增壽,先生孩子後生財”。薄熙來感到貧窮不僅使人們缺衣少食,也在扭曲著他們的思維方式。

薄熙來在定西調研的期間,記錄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拍下了許多珍貴的照片。回到北京之後,薄熙來更加堅定了到基層工作的信念,他一方麵積極地向領導反映當地的情況,另一方麵打報告堅決要求到定西去工作。

有關領導考慮到薄熙來是碩士生畢業,又一直從事調研工作,1984年恰逢開放沿海地區,就派他去了遼寧。到了遼寧省委之後,薄熙來堅決不願意在機關工作,於是他就被分配到大連市最偏遠的金縣代職。金縣的夜晚是黑漆漆的,薄熙來的辦公室卻是燈火通明,1988年當他離開金縣到市政府工作時,金縣鄉鎮企業、計劃生育、教育、體育、科普等10多個項目在大連市首屈一指。

1985年薄熙來開始擔任金州縣委書記,經過親自考察與專家論證,他提出開展旅遊業的設想,薄熙來選中的風水寶地就是金州的滿家灘,當時滿家灘還是一片荒灘、亂石灘、蒿草灘,但這裏不僅有天下第一奇石,還有最古老的動物化石。10多年前在金州人看來,搞旅遊不啻是搞“腐敗”,千方百計地發展經濟才是正道。當人們還在為填飽肚子而奔波的時候,誰想到種樹、種草、乃至保護生態環境?群眾暗地裏稱薄熙來不務正業、勞民傷財。

薄熙來對金州的旅遊業卻充滿了信心,在他的建議下,金州旅遊局正式成立了,薄熙來親自帶領幹部、部隊到滿家灘種樹、植草。薄熙來的設想可謂是阻力重重:由於群眾不理解,種一棵樹,當地人就拔一棵。但是,薄熙來已下定了決心,決不能讓鹽堿撲滅了樹苗生命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