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司密爾斯:自己拯救自己(2)(3 / 3)

霍華德先生還致力於大都市慈善機構的建立與完善。早些時候,他就對撫育棄兒的育嬰堂有很大的興趣。他竭盡全力、堅持不懈所關注的重點是教區貧民窟中的幼兒。這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悲慘生活和被人忽視的程度,以及這些孩子的死亡率是聳人聽聞的。喬納·霍華德全力以赴從事這項工作。首先,他獨自一人進行調查走訪,親自落實需要救濟的兒童的範圍。他走遍了倫敦貧困階級的住宅,參觀了貧民窟和濟貧收容所,這樣,他就對倫敦市內及其郊區的每一個救貧院的情況都了如指掌。接著,他途徑荷蘭對法國進行了考察,參觀了貧民收容所的房子,留心它們各自的優點,盤算著哪些可以在國內加以利用。他花了5年時間從事這一工作,回國以後,他公開出版了他的觀察結果,並對大量的救貧院進行改造和維修。1761年,他提出的一個法案獲準通過,這個法案責成每一個倫敦教區必須每年有一本記事錄,記載該教區幼兒的接收、釋放和死亡情況。他采取各種辦法使法案得到貫徹執行,一直不知疲倦地對這一工作進行監督管理。他馬不停蹄到處走動,上午是從一個救貧院到另一個救貧院,下午是從一個議員那裏到另一個議員那裏,這樣,日複一日,年複一年,他經受了每一個議員的拒絕和駁斥,回答了每一個反對者的提問和詰難,也使自己隨遇而安慢慢適應環境。最後,通過百折不撓的耐心說服和10年艱苦卓絕的工作,他終於使第二個法案獲得批準。這個法案要求:屬於教區的身患重病幼兒不允許在救貧院裏撫養,而必須送到幾英裏之外的郊區精心護理,直到年滿6歲為止。監護人每3年重選一次。貧民們把這個法案稱之為“讓孩子活命的法案。”將這一法案實施前後幾年的教區記事錄加以比較,結果表明:由於這位善良人明智的幹預,使數以萬計的幼兒生命得以保存。

在倫敦,無論哪一慈善工作的實施,無不經過喬納·霍華德之手,並得到他的幫助。第一批通過的保護清掃煙囪兒童法案,就是在他的影響下獲準通過的。最先是在加拿大的蒙特利爾完全。

這種誠實商人的性格特征,使他博得了人們的尊敬乃致崇拜,這也是他被人們稱讚的惟一原因。他言必行,行必果。不論是作為一個商人,還是後來作為海軍糧食儲備委員會專員,他的行為都是無可挑剔、清正廉明的。他不願接受和他打交道的人們哪怕是一丁點的好處。在糧食儲備委員會任職期間,每次有人給他送禮時,他都很有禮貌地原封不動地退回,並附上一張字條:“他訂下這樣一條規矩,在工作接洽中,決不接受任何人的任何饋贈。”當他發現自己江河日下精力衰竭時,他很達觀地為自己預備後事,就好像是準備一趟國內旅遊一樣。他清算了各種帳目,還清了各種債務,和往日的朋友一一告別,安排好了後事,然後換上幹淨整潔的衣服,安詳地離開了人世,享年74歲。他留下的遺產總共不到2000英鎊。因為他沒有親屬繼承人,他將這筆遺產分給了他平日熟識的孤兒和窮苦人。這就是喬納·霍華德平凡而偉大的一生。概而論之,他是個誠實守信、充滿活力、勤勞勇敢和心地善良的人。

從事一項偉大的事業,首先要具備超人的力量和勇氣。這種力量和勇氣不是來自神的賜予,而是來自一個人自身的信念和意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