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寶貴的,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大家都懂這個道理。特別是在科技高速發展,社會已邁進網絡化,信息化的今天,時間這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就更應該為我們的有識之士所倍加珍惜了。但是,不論怎麼說,歸根到底,時間和生命是緊緊相連的,因為,沒有生命的存在,也就無所謂時間了。生命產生於自然,就必須遵循自然的規律。所以,我們今天重新認識時間,除了認識時間的重要性之外,我們更要認識的是它的規律,要用科學的規律正確地利用時間和安排時間。這是每一個成功人士應該首先懂得的。
可以說,正是由於古人缺乏對時間觀念的科學認識和安排,致使許多有誌之士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大量透支自己的時間,結果受到自然規律的懲罰,使他們的生命半途夭折,最終落得個壯誌難酬。象“頭懸梁,錐刺股”之流就是最愚蠢的做法。
其實,許多名人盛年而逝都與過度地透支生命有關。象孫中山先生、魯迅先生等偉人的早逝,都不僅僅影響他們個人的事業和成就,甚至影響整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英國科學家培根說;“聰明人利用時間,愚蠢的人消磨時間。”對於我們現代社會追求事業成功的每個人來說,“利用”是最好的科學的方法。而我們中國人目前所經常使用的所謂“搶時間”,則是一個違反時間不科學的概念。
3節約時間就是節約金錢
“時間就是金錢。”這是富蘭克林早在200年前提出的,的確不錯,節省時間就是節省金錢,浪費時間就是浪費金錢,而不管是時間或金錢,我們都浪費不起。
不過,富蘭克林並沒有告訴我們,時間究竟值多少錢,但我們已經發現時間愈來愈珍貴。由於時間愈來愈“稀有”,愈來愈不夠用,現代人大都把時間用在可以得到更多收益的活動上,所以,時間的價值也大為增加。因為時間變得更為寶貴,加入“忙碌族”行列的人愈來愈多。
稀有增加了時間的價值,然而,一天仍然是24小時,時間又怎麼會愈來愈稀有呢?光從時數上來看,當然不會。不過,由於利用時間的方式增加了,每一種方式所利用的時間,也就相對減少,我們也因此被迫去選擇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大收益的方法。因為時間愈來愈寶貴,必須不斷嚐試,試著在有限的時間內,塞進獲得最大利益的活動。
工資的高低會提高時間的價值。和那些拿最低工資的人比起來,每小時可拿10美元的工人,會更看重自己的時間,並且會更謹慎選擇他們的活動。社會學者告訴我們,窮人和失業者大部分時間都無所事事,隻會站著或躺著發呆,或從事隻能被形容為懶惰的活動。由於所賺的錢不多,所以無所事事的時間代價也很低。
但是,對於有工作的人來說,時鍾好像走得特別快。隨著工資的提高,這些人的時間變得更珍貴,必須更妥善運用時間的壓力也隨之增加。收入愈多的人,愈是急於以減少工作時數的方式,來“購買”休閑時間。年薪在三萬美元以上的,70%願意每周放棄一天的工作時間來休假;但收入在二萬元以下的,隻有不到二分之一的人願意這樣做。這樣的發現已經可以用來解答富蘭克林所思索的那個問題:“時間究竟值多少錢?”針對人們的煩惱程度所作的調查,也得出相同的結果:工資增加最快的人,最煩惱、也最忙碌;中年人最有可能說,他們“忙得暈頭轉向”;收入甚至也會影響睡眠時間,收入增加一倍,每天平均少睡20分鍾。
有錢人的時鍾也走得特別快。電視觀眾往往把遙控器當作自動武器使用,按個不停,從一個台快速跳到另一個台,尋找他們認為比較好看的節目。將近20%的電視觀眾都是這一類的“快槍手”,平均每20分鍾就要轉台一次;而收入最高的家庭看電視的轉台速度,是收入最低家庭的三倍。
我們總是不斷估計時間的價值,再決定采取何種行動。當我們決定請一天假時,就會估計這樣做會損失多少錢;當航空公司為重新訂座道歉,答應賠償一點錢,請我們搭下一班飛機時,我們如果接受,就等於是估算出時間價值,願意以錢來交換時間;當我們取消某項約會,改而接受另一項可能比較有利的約會時,也等於是以金錢衡量時間。由於時間愈來愈不夠用,價值相對提高,因此,我們也更努力使它帶來更大的利益。一方麵要求節省時間,一方麵又要提高對時間的滿意度,或者,最好兩方麵都能兼顧。而不管是哪種情況,都需要對時間作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