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克服自卑:你行我也行(1)(1 / 3)

1是誰在吞噬我們的自信之心

自卑是吞噬一個人自信之心的強大惡魔。每個人對自己都或多或少帶有一些不恰當的認識。自卑就是一種過多地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是一種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的自我意識和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極心理,是由主觀和客觀原因而造成的。

自卑是常見的一種心理現象。自卑與生俱來,人人都有,無論聖人賢士、帝王富豪還是布衣寒士、販夫走卒,在潛意識裏都是有自卑感的。正所謂“天下無人不自卑”,幾乎所有的人都存在自卑感,隻是表現的方式和程度不同而已。

有研究發現,人的自卑心理,絕大部分是從兒童時代就已開始引發。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童年經曆雖然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步淡忘,甚至會在意識層中消失,但仍將頑固地保存於潛意識中,對人的一生產生持久的影響,所以,童年經曆不幸的人更容易產生自卑。

一般來講,大部分人的自卑感是這樣形成的:小時候,父母比我們大,我們要依靠父母的扶持並依賴父母的哺育;我們在父母麵前是渺小的。父母同樣也認為我們是弱小的,這樣,潛移默化中,在我們細小心靈的深層潛意識裏自然而然地就有了一種“我小”的自卑情結。這種情結大多會一直伴隨我們的少年、中年和老年,甚至一生。如果你往積極的方麵引導就會使你多一些自信,如果你向消極的方麵靠攏就會使你多一些自卑。

沒有一個人的人生道路是一帆風順的,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因此,每個人前進的路上隨時都會遇到各種困難、挫折、失意等,這些都容易使人產生一種自卑心理。

相對而言,自卑感在青少年當中相當普遍。這是因為,進入青春期以後,人的自我意識發展得很快,青少年開始獨立地觀察、分析社會,用自己的觀點評價他人,也極其重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非常關心“我”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青少年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用挑剔的眼光尋求自己的不足,並常常將其誇大。每個人都在自己心目中塑造了一個理想的、完美的自我形象,希望越大,越是發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於是暗自滋生不滿、失望和悲觀,同時,加上幼年時代滋長的自卑情結,從而導致了愈加強烈的自卑。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自卑心理可能產生在任何年齡段和各種各樣的人身上。比如說,德才平平,事業不振,往往容易產生“看破紅塵”的感歎和“流水落花春去也”的無奈,以至把悲觀失望當成了人生的主調;經過奮力拚搏,工作有了成績,事業上創造了輝煌,但總擔心風光不再,容易產生前途渺茫、“四大皆空”的哀歎;隨著年齡的增長,青春一去不回頭,往往容易哀怨歲月的無情和生發出紅日偏西的無奈。等等。這些都是自卑心理。長期的自卑,會出現壓抑自我、消磨意誌、軟化信念、畏縮不前、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等,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我們平常所說的心理障礙。

通常,自卑感強的人往往是有過某一特別嚴酷的經曆,有過心理創傷。如有個學生,在整個小學期間的成績都很差,但4年級前完全無憂無慮,然而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卻使他難以忘卻。那天他與同學正興致勃勃地踢足球,此時有位成績優良的同班同學故意搗蛋,他對此提出抗議,並據理駁倒了對方,可對方竟大吵大罵起來。這時,有位任課老師正經過此地,將他們勸解開了,但老師一味訓他,反倒安慰那個同學,並衝著他說:“不好好讀書,隻知道玩!”過去,他不怎麼介意學習不好的問題,這時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並由此產生自卑感。但是,同樣的心理創傷,並非所有的人都會產生自卑感,因為心理創傷並不是完全起因於外部的刺激,而還有其主觀原因——性格。

自卑感較強的人一般具有以下幾種性格特征:小心、內向、孤獨和偏見、完美主義。更需指出的是,現代社會是個充滿競爭的社會,“出人頭地”的風氣越來越盛行,這也是造成某些人自卑的重要原因,自卑感往往就在類似入學考試、錄用麵試、體育比賽等比試優劣的場合產生。

一個人為什麼會自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