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克服自卑:你行我也行(1)(2 / 3)

心理學家的解釋是這樣的:當自己的形象遭到威脅或破壞時,如果找不出一套比較滿意的破解或補償方式,便容易失去自信而自卑。

日常學習、生活、交往和工作中,一個人自卑感的形成一般是由以下一些因素或原因造成。

(1)外勢操控

指一個人淪入操控的陷阱之中,隻好用逢迎巴結的模式來應付周圍,這種人沒有太多的自由度和發展空間,從他們的內心來講,無力也無法構建自己的信心,比如:被慈禧太後操控的李蓮英,被總統操控的政客,被老板操控的下屬等。

現實生活中,強勢上級與劣勢下屬容易建構操控關係,這就不僅使得屬下無法一展才華,而且會使下屬工作散發出來的成就感散失。

專製霸道的父母就很容易培養出缺乏信心的孩子。

(2)過度依賴

研究指出,人的生命曆程中,假如時時刻刻都有一位無所不在的保衛者,那麼對於自信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這種情形容易造成自卑。

比方說,在男人至上或者男性主義的社會裏,女性常常不由自主地淪為依賴關係中的被保護者,她們的自信來自男人的給予,這樣的關係體係,女人很難成就自己的信心,因而隻好落入自卑的泥潭。

(3)過多責難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白鼠實驗:把白鼠置於通了電的籠子內,持續不斷地通電,初期還活蹦亂跳的白鼠會漸漸地失去鬥誌,然後軟癱在角落裏。

心理學家解釋這種現象為“無力感”,也就是所謂的“信心崩絕”。

一再被責難的人,即使是優秀者,自信也會毀滅。心理學家發現,從來沒有任何人可以抵擋一而再、再而三的信心毀損。

在我們的社會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考了93分的小學生,仍會飽受懲罰;工作稍有閃失,就會挨老板的訓斥;夫妻之間的溝通充滿相互指責。

這種方式,仿佛設下一處很高很高的門檻,使人無力跨越。高門檻與高挫折的對應關係是心理學上不變的真理,這樣的輪回,容易毀掉信心形成自卑。

心理學家的研究早已發現,過多的責難,最易使人自卑。

(4)完美主義

完美主義傾向,是造成人在生活中容易自卑的一大重要因素。一是,完美主義的人常常會出現錯置的假象,以為自己很行,過度地膨脹自己的能力,以為自己處於領先可以永遠“天下無敵”。為了保持這種假象,隻好加倍努力,這種一味隻管埋頭加倍努力的行為可能會加倍地傷害到自己。這種傷害的結果以自卑而終。二是,愈要求完美的人往往愈不完美,問題在於所有的完美中都有一些不完美,可是,他們偏偏又無法容忍一些不完美的狀態,於是,極易造成一個人嚴重的內心困頓和心理障礙,自卑由此乘虛而入。

(5)走入極端

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些人,自己的實力比較低,但總想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因此非常害怕失敗,總擔心實現不了,格外地緊張和苦惱。這類人受到了幾個不大不小的挫折之後,就會很“受不了”,所持的抱負感就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形成了自己什麼都不行的自卑心理。

還有一些人不太注意克服自己性格中的弱點而發展成為自卑心理。譬如,有的人過於羞怯,性格非常內向,膽小怯懦,從而形成了自卑心理;有的人因過分地利己,不願與他人交往,形成了自卑心理;有的人則是因為保守,謹小慎微,性格狹窄,優柔寡斷,總是為一些區區小事而困惑,產生了自卑心理。

(6)身心缺陷

有的人之所以具有極強的自卑心理,則是由自己身體上或心理上的缺陷或殘疾引起的。例如,一般來說,殘疾人因為自己肢體的“不自由”而被限製了活動範圍,限製了能力的發揮,或者因為殘疾而破壞了身體的容貌,破壞了自己的形體美,因而對世界和周圍的人產生多疑,總認為周圍人在嘲笑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卑心理極強。再如,有的人患有口吃的毛病,怕被他人笑,因而不敢說話,時間一長,也就患上了嚴重的“自卑病”,而且越是自卑,就越是害怕,口吃就越是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