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克服自卑:你行我也行(1)(3 / 3)

(7)傳統影響

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怎麼太喜歡個性很強的人,不怎麼太喜歡愛好挑戰、競爭的人,不怎麼太喜歡表現自我的人,不怎麼太喜歡……相反地,對那些循規蹈矩的人,對那些服從聽話的人,對那些恭恭謙謙的人,倒是異常地寬容和認同。於是,在這種文化氛圍下,人們變得越來越“謙虛”,越來越“約束”自己,越來越將這一信條要求自己、要求他人。

一般來說,人的太強的自卑心理是在上述多種因素作用下發展、形成的。

2自卑行為的幾種表現形式

當一個人自卑的時候,會有一些或引發一些自卑行為,這些行為往往會通過一定的形式表現出來,以下6種是常見的自卑行為表現形式,其中有消極行為,也有積極行為。

(1)孤僻行為

由於感到處處不如別人,學習、生活與工作中的行為就變得謹小慎微、冷漠、內向、孤獨,像蝸牛一樣,表現出明顯的不合群,喜歡獨來獨往,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不喜歡溝通,不喜歡交往,缺乏團隊合作精神。

在工作中或人際交往時,他們往往采取回避的態度,因而常常得不到他人的重視而默默無聞。

(2)屈從行為

由於內心缺乏一種自我的力量,因此,害怕競爭,隨遇而安,遇到侵犯也是聽之任之,表現得逆來順受,對他人的要求讓步,受人左右,隨波逐流,不敢表達自己的主張、觀點和感受,內心懦弱,這些都是典型的屈從行為。

平常的語言表達有:“對不起,占用了你寶貴的時間,可是……”,“這僅是我的觀點,但……”

說話時猶豫不決、輕聲輕音、目光不敢正麵接觸、扭手、有時雙臂還交叉胸前等。

屈從行為明顯的人,常常會得不到應有的職務晉升而具有懷才不遇之感,他們的一些聲音往往被自信心強的人所淹沒。

(3)粗魯行為

當一個人自卑感強烈的時候,如果采取屈從行為不能減輕自卑之苦的話,就會轉為好爭好鬥的粗魯行為方式,具體表現在(很多表現在語言上):

隻顧提出自己的要求、感受和主張,而輕視他人的觀點(如:“你幹不幹這件事?不幹就拉倒!”);脾氣暴躁,動輒發怒,出現問題或失誤時一味責怪他人(如:“你還有什麼不相信的?這不是我的錯!”);采取諷刺、不友善的態度(如:“那是個傻子才幹的事!”)。

有些還表現出處處抱怨、講話的聲調高而刺耳、用手指指點點、拍桌子等。

(4)滑稽行為

滑稽容易引人發笑。扮演一個滑稽的角色,用笑聲來掩飾自己內心的自卑,這也是一種自卑行為的表現方式。

最有代表性的是形象特別的喜劇演員,例如:美國著名的喜劇演員費麗絲·蒂勒相貌醜陋,她為此非常自卑,於是,運用笑聲以掩飾內心的自卑。

(5)否認現實

因為自己瞧不起自己,於是破罐子破摔,試圖采取否認現實的行為來擺脫自卑,比如借酒消愁等。

(6)補償行為

自卑並非一無是處,有些人會把自卑感化為一種向上的助力,換成一種事業的能量。心理專家經研究發現,自卑感較強的人,往往戰鬥力和忍耐力也較強。

一般而言,弟弟比哥哥還要有戰鬥力,那是因為從孩提時代開始,弟弟就處於一直認為自己比哥哥差的處境而長大的。

因自卑感而變得性格內向倔強,轉而成為一種發展的力量,這在心理學上稱為“補償作用”

補償是一種心理適應機製。一個人在適應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差距。

為了克服因為這些差距引起的自卑,於是,就有一種不斷尋找辦法(比如通過發憤努力等)彌補自己弱點、縮短差距的社會性傾向,這就是補償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