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在失敗時,重要的是千萬不能把自己看作失敗者,因為一旦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就會自暴自棄。這樣就必然看不到生活的意義;誰把自己看作是一個失敗者,誰就看不到生活的意義;誰把自己看作是一個失敗者,誰就不可能成長,而不斷的成長恰是生活的全部意義所在。著名發明家愛迪生經過上萬次的試驗之後終於發明了電燈。而把自己看作失敗者,還會妨礙自己的成功,因為這樣常常會使自己半途而廢,永遠創造不出新事物。在這一點上應當學習莊子的精神,莊子說:“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意思是,古時候通曉事理的人,在人生境遇變得坎坷的時候也能達觀麵對,境遇順利時,也能樂觀對待。因為他們知道困厄和順利就像自然界的季節總要四季輪換一樣,就像自然界中風雨常常交換一樣。既然逆與順、成功與失敗,可能總是形影相隨,也就沒必要對失敗恐懼。要有長遠目光,更要想得開,即使身處逆境也要樂觀豁達,在失敗中期待著成功,在失敗中看到事物正朝著勝利的方向轉化、發展。
再者,還要認識到失敗是我們積累經驗、邁向成功過程中不可逾越的第一步,要避免失敗是不可能的。為了使我們更加成熟,我們必須從容不迫地對待失敗。隨著我們不斷開拓生活中的新領域,出現失敗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大。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失敗也是一種經驗,它引導我們不斷走向成熟,會給我們帶來更加豐厚的報酬。
(7)從前的挫折、失敗是產生恐懼的又一原因
恐懼是最容易使人麻痹的情緒,也是最有自我挫敗性的心理反應。正如俗話所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由於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遭受過無數的挫折,於是失敗的恐懼便時常伴隨著我們。“驚弓之鳥”,“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故事,就形象說明了這一點。
這種恐懼感多來自對過去“失敗”所造成的傷害性記憶,以及內心的膽怯和懦弱,從而產生消極的想像力和預期的失敗感。
恐懼和擔憂是生活的一部分,當一個人對未知事物作出決策時,總要為未來擔憂,總要害怕未知的事物,這是正常的恐懼和擔憂,不必大驚小怪。怕的是當一個人在做出新的決定時,首先想到以前遭受過的失敗景象,從而猶豫不決,裹足不前。對此,必須學會接受自己的現狀,認識到人永遠不是完美無缺的,都有可能犯錯誤,自我形象都有遭到扭曲的可能,重要的是從中吸取教訓,而不是因噎廢食,從此放棄自己辛辛苦苦開拓的事業。從失敗中奮然而起,最終帶來的必將是信心和快樂。要知道,失敗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那就是能刺激你奮起。最大的失敗莫過於害怕失敗,不敢冒一下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但又經過仔細謀劃的風險。如果能戰勝這一擔憂,那麼自我形象就會自動得到改善,並帶來夢寐以求的幸福。因為成功本身就意味著要敢於麵對現實,敢於采取行動。
6跨越恐懼:你是最勇敢的人
恐懼使許多人無法履行自己的義務,因為恐懼消耗他們的精力,損害和破壞他們的創造力。
心存恐懼的人是無法充分發揮其應有才能的,如果處境困難,他就會束手無策;如果焦慮不安,他隻會使自己無法做得最好。
無論你需要什麼,首先要把它置於信念之中。不要問怎麼辦、為什麼或什麼時候,而一定要全力以赴,一定要有信念,因為信念是一切時代偉大奇跡的創造者。
許多人遭到失敗,是因為他們老是喜歡停下來詢問自己的最終結果將會怎樣,他們將來是否能取得成功。這種不斷對事情結果的詢問導致了恐懼的產生,而恐懼對取得成功來說則是致命的。成功的秘訣在於集中心誌,而任何一種擔憂或恐懼都不利於集中心誌,並且還會毀滅人的創造力。當一個人處在恐懼、擔憂和焦慮中時,他的思想和心態是不可能集中的。當整個心態思想隨著恐懼的心情而起伏不定時,幹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收到功效。在實際生活中,真正的痛苦其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那些使得我們未老先衰、愁眉苦臉的事情,那些使得我們步履沉重、臉無喜色的事情,那些剝奪了我們歡樂的事情,實際上並沒有發生。
一位以美麗著稱的女演員曾經說過:“任何想變漂亮一些的人絕對不可以恐懼和憂慮。恐懼和憂慮意味著所有美麗的毀滅、消亡和破壞,意味著喪失活力、無精打采,意味著多愁善感,意味著無休無止的災難。不要介意發生的事情,一個女演員絕對不可以憂慮。一旦她懂得這一點,那她就已經駛進了那條保持美麗容顏的高速公路的入口。”
如果一個總是恐懼重重的人能看到一幅關於他在不恐懼時的畫像該多好啊!如果他置身於自己另一幅恐懼重重時的畫像旁,他又會感到多麼震驚啊!他恐懼重重時的模樣看上去就像已未老先衰,滿臉都充滿了恐懼和焦慮的皺紋,充滿了極度沮喪和了無生氣的表情。這幅畫中的他似乎要比那幅快樂畫像中的他老許多;在那幅顯出快樂的畫像中,他是那樣的朝氣蓬勃、充滿樂觀和滿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