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所有宗教形成的過程中,恐懼都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中世紀的教士們發現,恐懼能極其有效地將那些無知的群眾吸引到教堂中,並能使教士們極其有效地控製那些無知群眾的行為。無知是如此容易導致恐懼,以致在世界曆史的各個時期,統治者都在製造群眾的無知。
恐懼純粹是一種心理想像,是一個幻想中的怪物。一旦我們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恐懼感就會消失。如果我們都被正確地告知,沒有任何臆想的東西能傷害到我們;如果我們的見識廣博到足以明了沒有任何臆想的東西能傷害到我們,那我們就不會再感到恐懼了。
恐懼感沒有任何可以救助人的因素。恐懼往往破壞人的所有能力的正常功能。
恐懼使創新精神陷於麻木;恐懼毀滅自信,導致優柔寡斷;恐懼使我們動搖,不敢開始做任何事情;恐懼還使我們懷疑和猶豫。恐懼是能力上的一個大漏洞。有許多人把他們一半以上的寶貴精力浪費在毫無益處的恐懼和焦慮上麵了。
恐懼雖然阻礙著人們力量的發揮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但它並非不可戰勝的。隻要人們能夠積極地行動起來,在行動中有意識地糾正自己的恐懼心理,那它就不會再成為我們的威脅。
勇敢的思想和堅定的信心是治療恐懼的天然藥物,勇敢和信心能夠中和恐懼思想,如同化學家通過在酸溶液裏加一點堿,就可以破壞酸的腐蝕力一樣。
對此問題,我們不妨多加了解一下:
有一個文藝作家對創作抱著極大野心,期望自己成為大文豪。美夢未成真前,他說:“因為心存恐懼,我的煩惱是眼看一天過了,一星期、一年也過了,仍然不敢輕易下筆。”
另有一位創作家說:“我把重點放在如何使我的心力有技巧、有效率地發揮,在沒有一點靈感時,也要坐在書桌前奮筆疾書,像機器一樣不停地動筆。不管寫出的句子如何雜亂無章,隻要手在動就好了,因為手到能帶動心到,會慢慢地將文思引導出來。”
初學遊泳的人,站在高高的水池邊要往下跳時,都會心生恐懼,如果壯大膽子,勇敢地跳下去,恐懼感就會慢慢消失,反複練習後,恐懼心理就不複存在了。
倘若很神經質地懷著完美主義的想法,進步的速度會受到限製。如果一個人麵對恐懼的事情時總是這樣想,“等到沒有恐懼心理時再來跳水吧,我得先把害怕退縮的心態趕走才可以。
”這樣做的結果往往是把精神全浪費在消除恐懼感上了。
這樣做的人一定會失敗,為什麼呢?人類心生恐懼是自然現象,且人們隻有親身行動才能將恐懼之心消除。不實際體驗付諸行動,隻是坐待恐懼之心離你遠去,自然是徒勞無功的事。
在不安、恐懼的心態下仍勇於作為,是克服神經緊張的處方,能使人在行動之中,獲得活潑與生氣,漸漸忘卻恐懼心理。隻要不畏縮,有了初步行動,就能帶動第二、第三次的出發,如此一來,心理與行動都會漸漸走上正確的軌道。
7恐懼症的治療方法
恐懼症是以恐懼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心理疾病。其恐懼的對象可能是單一的,也可能是多種的,最常見的恐懼對象是高處、黑夜、過馬路、動物、社交活動等,並對恐懼對象進行回避。
患者明知這種恐懼不合理,而且不必要,但每次見到恐懼對象都有很強的恐懼體驗而且難以控製。
對於恐懼症的治療方法,應首選係統脫敏療法。對於個別案例也可采用其他的療法,如衝擊療法、認識療法。下麵就引用一例案例,進行具體說明。
患者田苗,17歲,原是苗條俊俏少女,隨著青春發育,身體長高長胖,自覺長醜了。她害怕進商店,害怕乘公共汽車。近半年來不敢見生人,特別回避男性。一見生人就緊張,心跳、氣急、出汗、臉紅。4個月來,除家人和一、兩個女友外,不敢見任何人。說自己太高、太胖、乳房太大,在家人麵前還要披條毯子,以遮擋乳房。終日躲在家裏,偶爾下樓倒垃圾也要趁黑,先傾聽查看樓道無人才敢出門。不敢照鏡子,常把鏡子反過來。明知此想法過分卻不能自製。
一診:患者見到治療者驚慌失措,急忙從床上抓條毛毯圍住胸部,迅速躲到門後,此後再也不出來,一診失敗。
二診:治療者將一篇社交恐懼症病案的文章,由其母轉交,讀後,她認為自己患的正是這種病,要求請醫生來家谘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