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容易促發嫉妒心理
由於受儒家文化的影響,中國人曆來崇尚“中庸”之道,不患寡而患不均。一旦這種狀況被打破,自己處於劣勢,就自然而然地出現心理失衡,產生嫉妒情緒。
2嫉妒心理的基本特征
嫉妒這種人類社會最為常見的病態心理,其基本特征表現為人際關係中的排他性、態度上的逆向性、對象的廣泛性和表現形式的多樣性。
(1)人際關係中的排他性
嫉妒心理的排他性表現為嫉賢妒能,排他讚己,隻能自己取勝,不許他人成功。嫉妒心理的惡性發展,便會產生攻擊行為,如因妒人貌美而毀其容、妒人成功而毀其譽等等。
(2)態度上的逆向性
沒有嫉妒心的人,對真、善、美的事物,總是表現出讚譽的態度,因羨慕而效法。而嫉妒心強的人則相反,越發表現出厭惡、憤怒和不能容忍的態度。
(3)對象的廣泛性
一般地說,嫉妒的對象沒有固定性。不管關係遠近、是否對其構成直接威脅,他(她)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流露出嫉妒和不滿。但由於利害衝突不明顯,一般不產生明顯的心理反應。隻有當被嫉妒者的內在條件和外在條件與自己大體相當,具有某種利害關係或是競爭的直接對手時,才容易產生強烈的嫉妒心理,甚至出現攻擊性行為。
(4)表現形式的多樣性
嫉妒心理的表現形式有多種多樣:貶低嫉妒對象的優點和長處;蓄意尋找其缺點毛病,吹毛求疵,渲染誇大;製造流言蜚語,造謠中傷,誣告陷害,打擊報複,甚至產生暴力性的侵犯行為。除此之外,有些人的嫉妒心理的表現具有隱蔽性,不輕易表露出來,也不願意承認嫉妒心理是構成自己行為的動機,更不願意讓嫉妒對象察覺出自己是嫉妒者。
3病態嫉妒心理的發展階段
嫉妒是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心理活動,短時性的嫉妒幾乎人人都有過,如見到自己心愛的人和異性關係密切的時候不免會“吃醋”。然而,如果見什麼都嫉妒,這就不正常了,便是病態的表現。
病態嫉妒不能容忍他人在任何方麵超過自己,平常我們所說的“紅眼病”就是如此。病態嫉妒有其發展階段:
起初,嫉妒從自私的心理出發,以個人為中心,容不得超過自己的人。
接著,由嫉妒轉向憎恨,嫉妒心理衝破人的心理的潛抑作用,明顯地暴露出來。該階段的嫉妒者表現出對被嫉妒者的挑剔、造謠、誣陷等等。嫉妒者尚有一定的理智性,不願意和被嫉妒者有明顯的衝突,隻是散布不利於被嫉妒者的流言蜚語,以求自己心理上的平衡和滿足。
最後,由憎恨心理轉化為損才害能的卑劣行為。這時,嫉妒者就不僅限於散布謠言,而是采取行動詆毀他人。例如,寫匿名信、誹謗等等,以至於他們甚至采用卑劣的手段,想方設法攻擊被嫉妒者。
嫉妒可分為四種:由金錢、物欲引起的嫉妒;由權力、地位欲引起的嫉妒;由名譽欲引起的嫉妒;由性愛引起的嫉妒。
4病態嫉妒心理的危害
病態的嫉妒心理造成人格的偏離,不僅危害嫉妒者的心理健康,而且危害他人,對嫉妒者個人的發展更會產生危害。
(1)對心理健康的危害
泛化了的嫉妒是一種病態,表現為人格的偏離。這種病態的人格表現為極度的感覺過敏,思想、行動固執死板,堅持毫無根據的懷疑。對別人特別嫉妒,而又非常羨慕;對自己過分關心,而又無端誇張自己的重要性;把自己的錯誤或不慎產生的後果歸咎於他人,不停地責備和加罪於他人卻原諒自己;總是過多過高地要求他人,但從來不信任別人的動機和意願,認為別人存心不良,甚至認為別人對自己耍陰謀。
很顯然,這種人格是偏離常態的。在精神病學臨床表現上,病人的人格不僅決定了他患病後的行為,而且為某種精神疾病的發生準備了基礎。具有病態的嫉妒的人格偏離往往會出現妄想症狀,最後發展為偏執性精神病或精神分裂症。
(2)對個人發展的危害
嫉妒對個人發展的危害是很明顯的。由於人格偏離,常常不信任別人,好嫉妒,好歸罪於他人。這必然會影響個體的人際關係和社會職能。從他人的角度看,如果一個人對他不信任,將失敗全歸罪於他,對他存有嫉妒心,他怎麼能與這個人友好相處及合作呢?從個體自己的角度看,不信任別人、嫉妒他人,又怎麼能和他人合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