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遠離猜疑:勇敢打開心靈之窗(1 / 3)

1缺乏信任——猜疑者的心理實質

猜疑是在沒有確切根據的情況下主觀臆斷地做出他人不利於自己的判斷。當人希望了解事實真相而又無恰當的依據時,往往會猜測、懷疑,有時還會在猜測、懷疑的基礎上產生對他人的偏見。在同事、朋友的交往中,在戀人、夫妻的關係中,猜疑心理十分常見。猜疑使誌同道合的合作者分道揚鑣,使朋友隔閡,使夫妻反目,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心理誤區。猜疑的人也因其猜疑影響人際交往,影響生活幸福。

猜疑的實質是缺乏對他人的基本信任,猜疑者不從他人的行為表現中得出判斷,而是認為他人表裏不一,有所隱蔽,對自己可能有所欺騙。因而對他人反複考察,希望證實自己的疑心,但在現實中很多事情都是難於查證的,於是猜疑者就更有理由去懷疑。而且一旦對方發現你在查證一些事情時,就已經覺察到你的不信任了,猜疑者隻能偷偷地考察,偷偷地懷疑。

猜疑對人的心理效應,是給人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即讓人覺得他人是不可靠的,有問題的。我國古代有一個“疑人竊斧”的故事,生動地說明了這種暗示作用。大意是古時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就開始懷疑是鄰居的孩子偷走的,於是他特別注意觀察那小孩的一舉一動,從走路的姿勢,說話的語氣,到麵部的表情,身體的動作,怎麼看那個小孩都像個賊,怎麼分析都覺得是小孩偷了他的斧子,後來,這個人在山裏找到了他的斧子,這時再看鄰居的孩子,言談舉止便沒有一點像是偷了斧子的樣子了。

猜疑心理的產生,主要是由於對人持不正確的觀念。猜疑者認為,人生來都是自私的,不可信任的,基於這種觀念,猜疑者總是以一種懷疑的目光看人,對他人懷有戒備之心,在與人交往中不講真話,當麵一套,背後一套,用假麵具將自己偽裝起來。另外,對人和事缺乏客觀正確的認識也是產生疑心的原因,猜疑者總是以局部代替全麵、總是片麵地從自我的主觀想像出發,去分析問題,這顯然是不恰當的。

2人為什麼會有強烈的猜疑心理

猜疑,往往是明顯地缺乏事實根據地起疑心,在許多時候也是缺乏思維邏輯。大凡猜疑心強的人往往隻憑個人主觀猜測,以主觀想像來猜度別人。他們往往戴著有色眼鏡看人,在他們看來,人性都是虛偽的、醜惡的。在這種心態支配下,他們總是處處小心別人,防範別人,戒備心非常強,有時甚至口是心非。人家一揚眉,他就說別人看不起他;人家一撇嘴,他就說人家討厭他;人家說的話本沒有什麼敵意,經他一描繪就矛盾突出;人家在說自己的悄悄話,他便懷疑在說他的壞話。總之,對別人的一舉一動都耿耿於懷,覺得別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對自己的侵犯。

猜疑心強的人,精神常常處於一種人為的高度緊張的狀態,憑自己的想像,憑個人的好惡來理解周圍的一切,於是,捕風捉影有之,吹毛求疵有之,無中生有有之,把人際交往的正常狀況都扭曲了,都當成“敵情”來處置了。

其實,陷於猜疑心理誤區的人是活得很累的。他既要對付那些誇大了的“敵意”,又要撫慰自己內心由此產生的痛苦,身心折磨、自身消耗很大。而且,由於他老是疑神疑鬼,對人際關係的損害極大。發生在朋友之間,會破壞純真的友誼;發生在戀人之間,會妨礙感情的發展;發生在夫婦之間,會引發矛盾的深化;發生在同事之間,會影響正常的工作。顯然,猜疑心理是害己害人的。

猜疑心理是一種狹隘的、片麵的、缺乏根據的盲目理想。它是怎樣產生的呢?為什麼會產生呢?

(1)認知方式的偏差

猜疑首先是由於人們的認知方式出現偏差而導致的。以點代麵、以偏概全、循環論證的認知方式使得個體在認識周圍事物時產生知覺、歸因等偏差。具有這種認知方式的人一旦產生疑點,對信息的攝取範圍就大大地縮小了,並且將所有的分析、推理和判斷建立在隻能證明自己設想的信息上,結果進一步驗證和強化了原先設想,使其更“信”以為真,“圓”了其說,造成疑心更重、更加泛化。

(2)缺乏自信心

有些人在某些方麵自認為不如別人,因而總以為別人在議論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計自己。

如果別人在一起說話時對自己投來了不經意的一瞥,他會認為別人正在說自己的什麼壞話;如果有人開了極平常的善意的玩笑,他也會信以為真;即使是別人相互之間的指責,他也會認為這是“指桑罵槐”。

(3)對先前遭受過的挫折體驗過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