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疑心理的產生還是挫折引起的一種心理防禦。有些人以前由於輕信別人、輕視自己所麵對的事物,結果遭受了較大的挫折,並長期保留著對挫折經曆的深刻體驗,這使得他們矯枉過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敢再相信任何人和事。
(4)長期自我封閉
長期的自我封閉、不與外界打交道,使得人們對外部世界感到更加陌生,在這種情況下,個體在與外界打交道時難免比常人有更多的懷疑、戒心和防備。
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思維趨於封閉性,視野不開闊。猜疑,一般都以一個假想目標——人和事為出發點進行封閉性思維。思維總是沿著封閉的環形軌道這個怪圈行走。
(5)對他人的信任度不夠
正因為對他人缺乏信任,在心理上就會對別人產生不放心感,才會把他人的言行往壞處想。
戀人因故不能按時赴約或未能赴約,你就猜疑他可能變心;同事對你不大熱情,你就猜疑對方在有意排斥你。不信任對方,就沒有安全感,發現對方一點“蛛絲馬跡”,你就會“草木皆兵”。
(6)缺乏冷靜的態度也是猜疑不斷升級的一個主觀原因人們對事物不可能全部了解,總有不知道的某些事情。但當發現別人有“可疑”的行為時,如果不聽信謠言,不憑主觀揣測,而是憑著冷靜的態度,認真地進行一下調查和了解,真相是會大白的,疑慮自然會解除。
3猜疑症各種類型的不同表現
猜疑,是每個人都存在的一種心態。正常的懷疑是與輕信和盲從相對立的,是人們的心理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誌。馬克思在回答女兒的問題“你最喜歡的格言是什麼”時,就寫道:
“懷疑一切!”懷疑意味著對傳統和成見的反叛,是通向智慧和科學的必經之路。
但是“物極必反”,如果懷疑超過了一定的界限,對一切事物都持不信任態度,很輕易地就動了懷疑之心,終日疑神疑鬼,就會形成一種病態心理,不但妨礙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和友誼,還會平添許多憂愁和煩惱,甚至引起病變,損害身心健康。
從醫學的眼光看,猜疑這種精神狀態能夠刺激腦垂體,打亂腺素的正常分泌,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使各種疾病乘虛而入。由多疑引發的病症很多,例如頭暈眼花、胸悶心悸、腰背疼痛、惡心嘔吐、失眠健忘等,嚴重的還可能發展成神經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病態的猜疑症,根據其在患者身上的不同表現,可以劃分為若幹類型。
(1)自我猜疑型
這種人基於自卑感和缺乏自信心,對自己的能力和身體疑慮重重,惶惶不可終日。這種人在學習和工作中稍遇困難,便悲觀失望,懷疑自己腦子太笨,能力太差,認為自己不是幹這種事的“料”,而縮手縮腳,不敢勇敢地去嚐試,結果錯過時機,誤了大事。平時身體稍有不適,便胡亂猜疑,咳嗽幾聲,就以為患了肺病;偶然食欲不佳,就認為是得了肝炎;頭痛腦熱,就懷疑是腫瘤作怪。這種人把主要精力都用來猜疑自身的“噩運”,無法投入正常的工作和學習,也無法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身體。結果形成了惡性循環:認為自己能力低下而不敢放手工作,結果不僅無所成就,能力也因得不到鍛煉而日漸衰退;認為疾病纏身,無法痊愈,種種病象也隨之而來。
這種人其實是跟自己過不去,自討苦吃。要解除他們的不健康心理狀態,須幫助他們清醒客觀地看待自己,指出他們的優點和長處,及時表揚他們的成績,使之樹立足夠的自信;對於身體狀況也應科學地分析,有病治病,無病則解除疑慮。不切實際地捕風捉影,對人對己都不會有好處。
(2)環境猜疑型
這種人基於對旁人的不信任和過度敏感,覺得周圍的人都在盤算自己、要跟自己過不去。別人在聊天,就以為是說自己的壞話;別人在一起互相開玩笑,就把話往自己身上套,以為別人是在指桑罵槐,攻擊自己。這種人的心理與阿Q很相像。阿Q一方麵頭上有癩瘡疤,所以諱言禿,連光、亮之類的字眼也不許別人說;另一方麵又無端懷疑旁人,看到男女在一起說話,就以為人家“不正經”。疑心重的病人也是如此,既懷疑別人向自己耍陰謀、放冷眼,又認定旁人之間的關係一定是肮髒齷齪的。這種心態的人,不但自己會妄想成病,還常常攪得周圍不得安寧。
4自我控製,提升對他人的信任度
為了正確地對待和分析客觀方麵的原因,提升對他人的信任度,克服主觀上不正當的猜疑心理,不妨采取如下方法克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