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幸福源於選擇快樂(2)(3 / 3)

甚至個人對於事情的解釋,也會傷害我們的自尊心,比如我們要乘坐的火車竟然晚點了;我們急著上班,結果公交車堵塞。這些情景都會使我們懊喪、自憐、悶悶不樂。

學習快樂的習慣,你就可以成為情緒的主人而不是奴隸。你應當記住這樣的一句話:“快樂的習慣可以使一個人不受外在情況的支配。”人受煩惱所擾,不是由於發生的事實,而是由於對事實的觀念,即煩惱皆由心生。

聖經中說,我們應該像鬆鼠采集果子一樣,把快樂勝利的時光記在腦海裏,以便在危急時想起這些記憶,從而獲得力量和靈感。讓快樂成為一種習慣,你就是快樂的寵臣,你的生活將沐浴在陽光中,這樣你也必然是幸福的。

生活中每天都是好壞交錯的,將世界上的事實與個人生活的遭遇看成是悲觀的、乖戾的景象,或者是樂觀、快樂的景象,這都取決於個人的抉擇。

同是一件事,想開是天堂,想不開是地獄。既然如此,何苦讓生活中的種種煩惱扭曲我們的心態?讓快樂成為一種習慣,你的生命將生意盎然,你的生活將幸福無比。

不要因為情緒用事而因小失大。駕馭情緒才能成為勝者。

憤怒隻會使你失去理性,輸掉幸福,輸掉你自己。

7麵對痛苦也沒有理由放棄追求快樂

人有時會懼怕自由和責任,所以寧願藏身在自鑄的牢籠中而忍受各種痛苦。殊不知在麵對痛苦時去追求快樂,這也是一種幸福啊。

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及精神領袖都說過,痛苦是人生必經的過程,雖然痛苦的程度不盡相同,痛苦的事實似乎是恒久不變的。每個人都受到自然及社會力量的擺布,而這些力量完全不是他們自己所能掌握的。這種先天的不利,意味著有些痛苦是無法避免的。根據弗洛依德的分析,人們的內心與外在世界,都存在許多令人不快樂的原因;他的結論是,不論是自然或文化,似乎都不能增加人類的快樂。

卡夫卡的寓言中有這樣一段:

有一隻兀鷹,猛烈地啄著村夫的雙腳,將他的靴子和襪子撕成碎片後,便狠狠地啃起村夫雙腳來了。正好這時有一位紳士經過,看見村夫如此鮮血淋漓地忍受痛苦,不禁駐足問他,為什麼要受兀鷹啄食呢?村夫答道:“我沒有辦法啊。這隻兀鷹剛開始襲擊我的時候,我曾經試圖趕走它,但是它太頑強了,幾乎抓傷我臉頰,因此我寧願犧牲雙腳。嗬,我的腳差不多被撕成碎屑了,真可怕!”

紳士說:“你隻要一槍就可以結束它的牲命呀。”村夫聽了,尖聲叫嚷著:“真的嗎?那麼你助我一臂之力好嗎?”

紳士回答:“我很樂意,可是我得去拿槍,你還能支撐一會兒嗎?”

在劇痛中呻吟的村夫,強忍著撕扯的痛苦說:“無論如何,我會忍下去的。”

於是紳士飛快地跑去拿槍。但就在紳士轉身的瞬間,兀鷹驀然拔身衝起,在空中把身子向後拉得遠遠的,以便獲得更大的衝力,隨後如同一根標槍般,把它的利喙刺向村夫的喉頭,深深插入。村夫終於等不及地撲死在地了。他死前稍感安慰的是,兀鷹也因太過費力,淹溺在村夫的血泊裏。

卡夫卡的寓言,大部分並不好懂,這是一個稍可加以詮釋的小故事。你會問:村夫為什麼不自己去拿槍結束掉兀鷹的性命,而寧願像傻瓜一樣忍受兀鷹的襲擊?兀鷹隻是一個比喻,它可以象征著縈繞人生的內在與外在的痛苦。

其實,任何一個凡人,都會不知不覺地像村夫一樣,沉溺於自己臆造的幻想中,痛苦得不能自拔,甚且,“愛”上自己的痛苦,不願親手揮掉它,盡管隻是舉手之勞而已。卡夫卡另有一段格言,正是深明人身種種苦痛的洞徹哲理:“人們懼怕自由和責任,所以人們寧願藏身在自鑄牢籠中。”所以,村夫與他臆想的痛苦(兀鷹)同歸於盡。然而這個寓言也悄悄地告訴我們:

雖然人生難免有某種程度的痛苦,但是我們沒有理由放棄追求快樂的權利,相反地,我們更應該努力減少痛苦。即使我們無法阻止犯罪、老化、疾病及不人道的行為,至少可以努力避免使之成為自己的頭號敵人。同時更不要等待別人來解決你的苦,隻要願意,你可以超越它,以槍斃你的痛苦。

我們也必須認清,自戀狂及自我本位能造成許多不當的自我攻擊行為;惟一的治療方式,是和別人建立健康的互動關係——投入社會,激發人性的善意,自我提升。

幸福快樂的日子,可能隻是童話故事中天真的幻想。這個世界上存在著許多具有毀滅性的力量,使人們不敢奢望沒有痛苦的幸福生活。但是,成事在天,更在人。

如果人類學會不再傷害自己,這個世界上就會減少一個敵人,也就減少一份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