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美德是幸福的資本(2)(2 / 2)

這位年輕的王子遵命而行,在燭光的映照下,他看見那些白字化成美麗的綠色,而變成的一行字是“每天為別人做一件善事!”王子遵照魔法師的勸告,很快就成為了國土中最快樂的一個少年。

一個人的生命,隻有有助於他人,才能稱得上是喜悅與快樂的。我們必須有所“給予”,才能有所獲取,我們的生命才能健康生長。

有一次,一位哲學家問他的學生:“人生在世,最需要的是哪一件事?”答案有許多,但有一位學生回答道:“一顆善心!”那位哲學家說:“在這善心兩字中,包括了別人所說的一切東西。因為有善心的人,對於自己則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與己適宜的事。對於他人,他則是一個良好的伴侶和可親的朋友。”

一顆良好的心,一種愛人的性情,可以說是我們最大的財富。雖然我們給予他人以愛、同情和鼓勵,然而我們本身卻並未因為給予而有所減少,反而會由於給予而獲得更多。我們把愛、同情、善意給人得愈多,則我們所能收回的愛、同情和善意也愈多。

與人為善是每個公民應具有的道德品質。這種品德需要在生活實踐中自覺地鍛煉和鑄造。

要做到與人為善並非易事,它不僅需要有善意,而且要注意做到三忌:

一忌“一切為善”。與人為善隻有在人民內部、在朋友同事之間這個特定的範圍內才能提倡,並非一切皆可為善。與人為善不是從抽象的人性出發,不做任何分析,對一切人為善。對那些道德敗壞、違法犯罪分子必須依法行事,不能姑息養奸,否則就是對人民大眾的不善。

二忌“幸災樂禍”。有的人缺少同情心和正義感,乃至以一種畸形的變態心理,見他人遭到災禍,不是關懷、幫助,而是幸災樂禍。我們決不應去做那種“幸災樂禍”的小人,而要做古人所倡導的那種“見災修德,災變成善”的君子。

三忌“落井投石”。有的人乘人之危,借機整人。這種“落井投石”的人比“幸災樂禍”的人品質更為惡劣。這種“與人為惡”者是喪失天良的小醜,終究有一日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奉勸這種人按照司馬光的格言去做:“去惡而從善,舍非而徒是。”

我們不僅自己要培養“與人為善”的優良品質,而且要倡導“與人為善”的新風。如果我們人人都能做到“與人為善”,那麼,人際關係就會改善,生活就會安寧,團結就會增強,社會風氣就會清新。

善良是一種博大的胸懷,它要求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萬物。

這需要我們用心去學,用行動去實踐,用未來回答。

6同情心是一種最高貴的美德

同情心是永恒的生命之謎。它戰勝了邪惡,弘揚了美德;它解除了反抗的武器,融化了最頑固的心靈,促長了人性中美好的部分。

據說,聖約翰很老的時候——老得幾乎都不能行走和說話了——在朋友的攙扶下,他參加了一次教會舉辦的兒童集會。在會上,他站起來說:“孩子們,愛你同類的人。”接著,他又說:“愛你同類的人。”有人問他:“您沒有其他什麼對我們講的嗎?”他回答道:“我一再重複這句話,是因為,如果你們這樣做,別的就不再需要了。”

同樣的真理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適用的。同情心建立在愛的基礎上,它不過是無私和愛心的另一代名詞而已。我們為別人設身處地地著想,忘卻自我並將自我投入到他人。我們同情他,幫助他,安慰他。因而,沒有愛,就沒有同情。仁慈、同情心和愛心,是同時受到祝福的。

祝福,既為那給予者,也為那接受者。當它們在給予者心中結出豐碩果實的時候,也就是在接受者心中生長出仁慈和愛心之時。

我們經常通過同情心而不是勞動,做更多的善事,並通過嫉妒心的缺失和美德的意識,而不是雄心勃勃的堅韌努力,來使世界走上更久的幸福之路。一個人也許會失掉地位、影響、財富,甚至健康,但如果他認命的話,同樣會生活得舒適。可是,有一件東西,少了它生活就會成為負擔,它就是人的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