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別管”並不如他想像得那麼容易擺脫掉。一個對別人漠不關心的人,一個從不同情和幫助別人的人,往往會得到公正的報應。某人對幾條街外的居民所呼吸的汙穢的、引發瘟疫的空氣漠不關心,可是,那兒滋生的瘟疫,難免會散布到他的房子裏,甚至奪去他自己的生命。某人對犯罪、無知和貧窮漠不關心,可是,夜賊和小偷也是會找到他頭上的。某人對貧窮漠不關心,可他每半年就必須付出沉重的“救濟稅金”。某人對政治漠不關心,可是,國家衰敗了他也跟著倒黴。總有一天,他會發現“別管”畢竟不是一種廉價的態度。
同情心使一個人具有了強大的感化力量。這種力量使人類由一條溫馨和睦之線緊緊編織在一起。
7幸福的秘訣在於給予和奉獻
給予是快樂的源泉。給予需要你付出時間、金錢、興趣或忠言以及對他人有利的任何東西。這些付出能夠幫助你發現自己的價值,付出的越多,你獲得的也越多。
一個雄心勃勃的商人,他始終把賺錢和往上爬作為他的目標。起先,他興致勃勃全力以赴地工作,後來,興趣漸減。他天性並不自私,但是由於他一心想往上爬,所以他總是隻想到自己不顧別人。不久之後,他開始感到憂慮、緊張。緊張是因為他過高要求自己,憂慮則是因為他害怕自己無法保持自己確定的這種快速、競爭的步伐。於是,他開始出現成功人士的通病,這些人在努力的過程中,找到了一些樂趣,但等到他們達到目的之後,卻發現一切不像他們期待的那樣。因為如果一個人的興趣隻是爬到頂層,那麼一旦真到了頂層,你會發現一切都是無所謂的奔忙,最後得到的隻不過是失落,並不能找到幸福的感覺。他感覺自己再也無法享受人生的樂趣。
是什麼原因讓他如此不快樂?原來是由於他隻知收獲不知付出給予而為自己的人生道路構築了藩籬。在他的整個生命曆程中,凡是不能讓他從中獲得什麼的,他都不願去做。除了自己的家人,他很少給予別人任何東西。對於家人他卻不惜一切。他很少給社會公共基金捐錢,至於花時間和金錢去幫助別人他認為更不值得。
他的心如同死海一樣隻有進沒有出,這是精神與心靈的枯竭。最後,他坦然的請教別人以走出自己人生的藩籬。他開始積極的思考和行動,解脫他身上的負擔,重新塑造自己,結果他成功了。
他把自己的收入的10%捐給個人、教堂或其他慈善機構。他盡力去幫助那些需要家人、朋友關懷的人,盡管這些人也許永遠無法回報他。他停止了忙忙碌碌的日子,留出時間給別人。
去找周圍的人聊天,如餐館裏的服務生、街角的警察、陌生人、賣報人。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樂趣,成為社區中的活躍人物,他的憂慮和緊張也完全消除了。
給予和奉獻是使一個人變得快樂的神奇品質,能夠付出的人是幸福的。
有一位講師在台上講了快3個小時的話,最能打動人的,是他說的一句話:“能照顧別人的人,才是真正自由、幸福的人。”
令人感動的,不僅是這句話,而是他在說話時,所流露出來的真實情感。中年男子很難得掉淚,人生已走過大半,大風大浪見慣了,感情便會內斂,可是,他在說這句話時,眼中卻泛著淚光。
這位講師的妻子中風了,現在正在醫院,他沒日沒夜地照顧她,剛開始時覺得自己很辛苦,精神和體力都透支,白天要上班工作,晚上還要照顧病人。
他羨慕老婆的好福氣,隻要躺著就有人服侍,他現在的生活連想躺在床上休息一下都成了奢侈。
有一天,他突然想通了:他擁有自由,想走便走,想動便動,想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而他的妻子卻連移動一下的自由都很難得。所以他感悟到,真正自由幸福的人,是能照顧別人的人,是能付出的人。
這是他真正親身體驗出來的心路,所以,講出來格外令人感動,也容易讓人接受和動容。
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精神和體力,難免辛苦勞累,但能付出不就已經是一種福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