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施愛的人生最幸福(1)(3 / 3)

婚姻關係也是如此。盡管男女雙方一開始結合在互信的基礎上,倘若不繼續儲蓄,仍有關係惡化的危險。上焉者同床異夢,勉強生活在同一屋簷下,各自為政;等而下之則惡言相向、大打出手,甚至勞燕分飛。

由於人與人之間都有所期待,原有的信賴很容易枯竭,所以,愈是持久的關係,愈需要不斷的儲蓄。不知你是否有過這種經驗,偶然與老同學相遇,即使多年未見,仍可立刻重拾往日友誼,毫無生疏之感,而經常接觸的人卻必須時時投資,否則突然間發生肘腋,會令人措手不及。

所以,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我們有必要開設一個感情賬戶,並不斷往裏麵“存款”

在感情賬戶中,我們可存入以下六種存款:

(1)了解別人

了解別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礎。人如其麵,各有所好。同一種行為,施行於某甲身上或許能增進感情,換了某乙,效果便可能完全相反。因此唯有了解並真心接納對方的好惡,才可增進彼此的關係。比如六歲的孩子趁你正忙的時候,為一件小事來煩你。在你看來此事或許微不足道,在他小小心靈中,卻是天下第一要事。此時就得首先認同旁人的觀念與價值,然後以對方的需要為優先考慮而加以配合。

一位朋友的兒子對棒球近於癡迷,而朋友卻絲毫不感興趣。有一年暑假,他居然帶著兒子看遍每支主要球隊的比賽,總共花去六星期與不少金錢,但對增進父子親情的助益卻無法估量。

有人問他:“你真那麼愛棒球嗎?”

他答:“不,我隻是那麼愛我的孩子。”

另一位朋友是大學教授,專心致誌於學術研究,對不肯用腦、隻愛動手的兒子,總斥為浪費生命。可想而知,父子的關係有多麼惡劣。

這位父親偶爾也會良心發現,想要挽回孩子的心,可惜從未成功。十幾歲的兒子則認為,父親時時刻刻不忘批判,把他與別人相比,卻從未真正接納他。即使父親向他示好,也會被曲解。到後來,做父親的簡直心碎了。

幸好有一天,這位父親聽人談起“視人之事如己之事”的觀念,他牢記在心。回到家,就設法說服兒子,一同動手把住宅四周的圍牆改建成萬裏長城的式樣。這個大工程持續了一年半之久,他們父子終於有了長期相處的經驗。兒子耳濡目染,也養成與父親一般愛動腦的習慣。不過,他倆真正的收獲還在於鞏固了父子真情。

一般人總習於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以為自己的需要與好惡,別人也會有同感。待人處事若以此為出發點,一旦得不到良好的回應,便武斷地認為是對方不知好歹,而吝於再付出。

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表麵上看來,似乎是說,己所欲便要施於人。但在人際關係這點上,這句話的真諦在於——若欲為人所了解,就得先了解別人。

(2)注意小節

一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節,如疏忽禮貌,不經意的失言,其實最能消耗感情賬戶的存款。在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正是這些小事。

記得多年前的一天,約翰先生像往常一樣,帶著兩個兒子出門看運動比賽,吃點心,然後趕一場電影。結果電影看到一半,他的四歲的小兒子西恩就睡著了。散場以後,約翰先生把他抱回車上。當晚天氣很冷,他脫下外套給小兒子蓋上,然後打道回府。

回到家,把西恩送上床,約翰先生又照顧六歲的史蒂芬準備就寢。父子倆上床以後,便開始聊當晚的趣事。

平常史蒂芬總是興高采烈的忙著發表意見,那天卻顯得異常安靜,沒什麼反應。約翰先生很失望,也覺得有點不對勁。突然史蒂芬偏過頭去,對著牆眼中噙著淚水。約翰先生問:

“怎麼啦,孩子,有什麼不對嗎?”

他轉過頭來,有點不好意思的問:

“爸,如果我也覺得冷,你會不會也脫下外套披在我身上?”

原來,那一晚所有的趣事都比不上這小小一個動作,他居然吃起弟弟的醋來了。

然而,這對約翰先生卻是一個很好的教訓,至今難忘。原來,人的內心是如此敏感、脆弱。

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貧賤富貴,即使外表再堅強無情,內心仍有著細膩脆弱的情感。

(3)信守承諾

守信是一大筆收入,背信則是龐大支出,代價往往超出其他任何過失。一次嚴重的失信會使人信譽掃地,再難建立起良好的互賴關係。

因此,為人父母,必須要求自己絕不輕易對子女許諾。即使不得不如此,事先一定盡量考慮所有可能發生的變數與狀況,避免食言而肥。惟有守信,才能贏得子女的信賴;惟有信賴,才能讓子女在關鍵時刻聽從你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