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愛情幸福的酵母(1)(2 / 3)

它變成了一種達到“強占”、“獨占”一個人的手段了。

我們早就知道“家”具有什麼形態,什麼意義了。

到後來,我們“愛”得很少,“要求”很多。

“愛”終於變得僵僵硬硬,再也沒什麼活力和轉圜的餘地了。

有些女人常這樣自我解釋說:

“我是擔心,害怕他被人搶走,不再愛我。我真的很愛他,沒有他,我是活不了了,但,如果他膽敢背叛我去愛別的女人,我無法忍受的時候,隻好和他同歸於盡……”

這種“似愛非愛”的理論,讓我們自己內心的衝突更厲害。我們痛苦著,也期盼著。每天總是憂心忡忡的。

我們“愛得要命”,結果是“苦得要命”。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像這般“占有”欲望的愛,使我們根本無法全身心地融入“愛”的氣氛中。我們隻是恐懼失去,怎麼可能好好地愛呢?

在那種隻害怕失去的心情下,我們不可能有“沉醉於愛”的樂趣,也失去了愛的鬆弛感。我們的心亂糟糟,隻想抓緊那份愛,不讓它溜走。而無暇顧及那份愛是不是早就在我們的手掌中被捏死,也窒息了——我們還以為這就是我們濃濃密密的愛的表現哩!

那時候的我們,當然也失去愛的幽默感和愛的創造力了。

也許,我們真該學習如何做個溫柔的人。

不是那麼事事感到憤怒或強求,也不要因為有“愛”給我們撐腰而隨性地亂發起不安的情緒,並把它加在心愛的人身上,且認為理所當然。

但是,如果這一切都因為我們內心裏害怕:害怕被遺棄,害怕別人不負責任,害怕別人不再如從前般地愛著我們,那麼這個“害怕”,和我們自己的“信心”有關,和“愛情”本身,和別人都沒有關係。

我們是不是應該回頭去想辦法,想辦法重建自己的信心,重建自我,創造自我的吸引力,讓別人願意“再愛我一次”——而不是任由我們情緒的好壞,直接反映到我們自稱的“愛”的生活裏。

愛是什麼?

愛是創造“愛”和“被愛”的條件。

如果“愛”使我們的心靈、生活、情緒亂七八糟,那我們隻是愛了一半,因為我們並不愛自己——你讓自己愛得窩窩囊囊,一點快樂也沒有,那是沒有品質的愛。根本連愛自己的能力都沒有,哪有資格去愛別人?

愛,應該是愛別人,愛對方,也愛自己的。

如果,那個愛,可以使我們自己很快樂、很自由,也應該讓對方同樣地快樂、自由。

誰能愛得連一句蠢話都不說——這當然需要智慧和溫柔——誰便是愛的“高手”。

如果我們過去的愛,是屬於那種笨拙的行為方式,並且愛得並不甚愉快,我們是不是可以試著改變一下自己,丟開一些破銅舊鐵的陳舊腐敗的“愛”的模式。

想出一個跟過去都不一樣的方法吧,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吧!(我們不是花樣很多嗎,有愛的能力的人,當然可以找到好方法。)經常計較誰愛得多,誰愛得少,因此而心碎、痛苦,是不能幫助我們改變人生的。

生活的智慧是:活,也讓別人活;愛,也讓別人愛。深諳了此智慧中蘊含的哲理,其人生離幸福就非常之近了。

3營造浪漫的愛情情調

愛情是瑰麗神奇的,需要共同營造一份浪漫,一種情調。這其實就是一種幸福的粘合劑:使愛情常新的心情,使愛情更加堅貞的浪漫。

大家都熟知每年的2月14日是“情人節”,是情人們的節日,是他們互表愛戀、促進愛情的特殊日子。每年大家都過情人節,但怎樣使自己的情人節過得獨特,在你心愛的人心田裏留下永久的記憶,是每一個愛戀中的人所渴望的。

我們先來看看關於“情人節”的故事吧。

“情人節”的起源眾說不一,其中最動人的傳說是,它源於公元2世紀,虔誠的基督教徒、男青年瓦倫丁在受到羅馬統治者的迫害入獄後,奇跡般地同監獄長的女兒萌生了“愛情”。當他在公元170年2月14日被執行死刑時,他給情人寫信表達了他至死不渝的堅貞愛情。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視為多情的麗日,愛戀的象征。

其實,對於每一個在愛戀中的人來說,每一天都是情人節,不妨自己設定一個情人節——一個隻屬於你倆的情人節,你可以把你和自己的戀人最難忘、最有紀念意義的和曾經過得最開心的時刻,作為你們的“節日”,作為特別富於情趣的紀念。

特設的情人節,是兩人愛戀智慧的融合,是彼此心心相印的印證。由於特設的情人節具有特殊的戀情內涵,因而常能形成戀人之間的一種刻骨銘心的特殊期待,從而豐富戀人神秘而又頗具傳奇色彩的情感世界。

對於這樣的“節日”,即使於平素接觸中,隻要有一方提及,也足以使得另一方心中蕩起極不尋常的波瀾。它可以成為標誌愛情成長的一種“年輪”、“月輪”式的印痕,長久地印記在令人心悸、令人動情的人生羅曼史上,成為不朽的愛的盛典。

在特設的“情人節”到來之前,有心的戀人,善於展現自我獨特魅力的情人,彼此不妨都做些富於“特味”的準備:或為情人節的活動設計一個別出心裁的項目;或者為戀人準備一件使之喜歡得不得了的小禮物;也可以把某種已經獲得的成功拿到這時來宣布……總之,彼此要設法使對方大吃一驚或感動至極,以觸發空前的樂趣和平素難以體驗到的幸福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