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有人很健談,說起話來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沒有對方插嘴說話的機會。這樣的習慣是很不友好的。既然是交談,就不能一個人唱獨角戲,隻管自己說得痛快,讓別人插不上嘴。相反,當自己談了對某一問題的看法時,就要有意地“打住話頭”,請對方談談有什麼想法。這既是為了使談話更為深入,也是對對方的尊重。
在與陌生人交談時,別以為自己必須一直說下去,要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對方。學會傾聽,讓對方多講話,反而有助益於自己。
有一位在報社任職多年的記者,後來成了一家大企業的部門主任,薪水上漲了幾倍。認識這位記者的人都知道,他身材矮小,口才一般,又沒有任何耀人的學曆。這樣的人何以在數十個應征者中脫穎而出呢?
原來他在接到麵談通知時,立刻去圖書館查資料,知道了這家企業創辦人的生平背景。
從背景資料中他發現這位企業負責人,早年進過牢獄,這些不足為人道的事,這位記者暗記在心。同時他知道這個大老板在出獄後,從一個路邊的水果零售店做起,後來涉足建築業,最後才有了現在的大企業。
這位記者在麵談時,說“我很希望在這樣組織健全的大企業效力,聽說您當年隻身南下闖天下,由一個小小的水果攤開始,到今日領導萬人以上的企業……”
那個大老板有段不堪回首的牢獄生涯,所以從不願提起過去。”不料這個記者能避開那不光彩的一麵,直接把出獄後的創業和他南下闖天下連起來。這樣他就名正言順地說起了他的成功史,說得超過麵談時間了,大老板還是意猶未盡。
最奇怪的是,原本麵談應該是應聘的聽,招聘的說,而這位記者幾乎不用說任何與將來有關的計劃,甚至連自己那毫不傲人的學曆也不用提到,隻要當聽眾就行了。
如果這個記者滔滔不絕地介紹自己,說自己如何如何,把自己誇耀一番,肯定會出現另一種結局。
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對方,讓對方多說話,是交談的一項絕招。
7善於製造餘韻無窮的話題
擅長談話技巧的人,能夠利用言語使對方產生好感。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眼界放得遠些,談話內容不妨從大事著手,注意速度的平順流暢,使對方不由自主地受到吸引。
初次的會麵如果讓對方回味無窮,自然就盼望有第二次的見麵,這就是人際交往的最高境界。然而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最重要的就是善於製造餘韻無窮的談話,讓對方在離去後仍舊不斷咀嚼這次談話。
一般來說,談話的話題應該視對方的情形而定,再好的話題,若不能符合對方的需要,就無法引起對方的興趣。最好是想辦法引出兩人都感興趣的話題,才能聊得投機,然後再設法慢慢地把話題引進自己所要談論的範圍內。
1986年10月15日,《北京日報》報道了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鄧小平會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她的丈夫愛丁堡公爵菲科普親王的消息:
在親切友好的會見中,鄧小平談笑風生。他說:“這幾天北京的天氣很好,這也是對貴賓的歡迎。當然,北京的天氣比較幹燥,要是能‘借’一點兒倫敦的霧,就更好了。我小時候就聽說倫敦有霧,在巴黎時,聽說登上巴黎鐵塔,就可以望得見倫敦的霧。我曾登上過兩次,可是很不巧,天氣都不好,沒有看到倫敦的霧。”
愛丁堡公爵說:“倫敦的霧是工業革命時的產物,現在沒有了。”
鄧小平風趣地說:“那麼,‘借’你們的霧就更困難了。”
公爵說:“可以‘借’點兒雨給你們,雨比霧好。你們可以‘借’點兒陽光給我們。”
在這段對話中,雙方都在談“天氣”,談“霧”,談“雨”,談“陽光”,這是極標準的“寒暄”了吧?但是從這寒暄之中,雙方已開始聯絡感情,為進一步會談打下良好的基礎。愛丁堡公爵說“倫敦的霧是工業革命時的產物,現在沒有了”,言語間流露出英國工業曆史悠久而且環境治理成效顯著的自豪感,而“借”霧、“借”雨、“借”陽光之類的言辭,也委婉而巧妙地傳達著雙方有著互助互利、友好合作的誠意。要這樣聊天,誰能說不值得回味呢?
要讓談話留有餘韻,必須使用優美的言詞,假如為了加強印象,故意講些粗魯的話,則反而會增加對方的不愉快,弄巧成拙。所以為了使對方對你產生好感,必須言語和善,講話前先斟酌思量,不要脫口說出傷人的話,破壞周圍的人際關係。
對有些人來說,談話的藝術就在於毫無藝術可言,猶如穿衣,寬鬆舒適即可,這種情形常見於朋友閑談;而在更為高雅一點的氛圍內,交談就變得深奧,時時會流露出人們的真知灼見。若想成功地進行交談,必須調整自己,以求和對方達成默契,不要對他人的修辭表達過分挑,否則交談會不歡而散。